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精神食粮”润心田

  □记者余书福 通讯员宋嘉华 祝福

  六月的于都,满目苍翠,生机盎然。从座无虚席的党校教室,到偏远乡村的文明实践站,从机关、企业、学校,到农村、社区、红色旧址,处处涌动着学习宣传党的理论方针和二十大精神的热潮,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宣讲阵地全域化,解决“在哪讲”

  “我们银坑红色故事可多了,不仅走出了强渡大渡河十八勇士之一肖汗尧,还有平安村张复信家一门八烈士的满门忠烈……”在于都县银坑镇的乡贤馆内,随着讲解员的生动讲解,30多名乡贤心潮澎湃、热泪盈眶。“我们要发扬革命先烈敢于斗争的精神,把企业做大做强,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赣州鹏信德箱包有限公司总经理谢起亮说。

  “金长哥哥,我等了你一辈子,你怎么还不回来呀!”在车溪乡同辉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赣州市“最美实践员”方秀兰的讲解,将在场游客的思绪带回到当年那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泪光在大伙的眼眸中闪动。

  用红色精神占领文化思想高地,让每一个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于都县把宣讲的触角向全县的400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延伸。

  “中央红军长征后,项英、陈毅等领导的中共中央临时办事处在这里举行了著名的井塘会演,吹响了向敌人进攻的冲锋号……”在黄麟乡井塘村的钟氏祠堂内,每逢周末或节假日,该乡中心小学的小红星讲解员,向一拨又一拨的游客讲述当年红军阿哥与于都老表的鱼水深情。

  鳞次栉比的大棚内、一碧万顷的田野中、修旧如旧的旧址里……到处都是党的理论宣讲阵地;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在铁山垅镇共和国第一国企旧址、在“五美”乡村示范点贡江镇红峰村等广袤城乡,随处可见宣讲员活跃的身影。

  群众在哪里,宣讲阵地就延伸到哪里。近年来,该县在理论学习宣传上举措不断、亮点纷呈,完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宣讲阵地建设,在全县43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实现了理论宣讲阵地全覆盖。

  宣讲队伍多样化,解决“谁来讲”

  初夏时节的梓山镇潭头村,绿树婆娑、游人如织。记者见到孙观发时,他正在村口的硒博馆给游客做讲解。

  “各位朋友,欢迎你们来潭头村。我们村的富硒蔬菜、富硒大米、富硒水果很受欢迎。”说起富硒品牌,孙观发如数家珍。他说,四年来,潭头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富硒这个品牌打好”的殷殷嘱托,打造了富硒产业园、建起了硒博馆、办起了富硒食堂,大家的腰包越来越鼓了,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

  这几年,孙观发逢人便讲自己和潭头村的幸福生活。如今,他不仅是于都长征源宣讲团的讲师,还是“赣南红”老兵宣讲团的成员。

  和孙观发一样,年近七旬的于都县老年大学副校长丁桥荣也是个大忙人。每天他骑着一辆自行车,到县城的公共场所宣讲党的大政方针。他还经常受邀到各个乡镇的田间地头去宣讲。无论路途多远,他都乐此不疲。“作为一名老党员,趁现在跑得动,我要把党的好政策讲给更多的人听。”丁桥荣说。

  “从此千里万里都在这条河边,千年万年记得那年日月……”在于都县艺术中心,每当大型红色情景剧《长征第一渡》主题曲《从此》响起时,全场观众起立合唱。“我们用歌声唱响主旋律,让党的好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于都长征源合唱团指挥邹伟民说,这些年,在唱好《长征组歌》的同时,每个团员都化身为宣讲“大使”,让伟大的长征精神绽放光芒。

  “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长征源宣讲团的“女兵”们,正通过云平台宣讲伟大的长征精神;在宽田乡石含村,唢呐公婆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代表谢海明,将党的大政方针编成曲目,时而唱、时而吹,嘹亮的歌声飞过山川,直冲云霄。

  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于都县构建了“1+N”基层理论宣讲团队。无论是合唱团的“唱”,还是宣讲团的“讲”;无论是演艺团的“演”,还是小红星讲解员的“说”,都以“说得清楚”“听得进去”“悟得明白”的方式,让党的理论入脑入心。

  宣讲方式大众化,解决“怎么讲”

  在葛坳乡,每到周末,葛坳初中学生精彩的快板说唱,成为群众关注的焦点,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围观”。“孩子们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到富有乡土气息的说唱中,很接地气,很受欢迎。”葛坳乡党委书记李小东说。

  6月9日,吃罢晚饭,段屋乡的“乡村名嘴”、上塘村70多岁的老党员肖罗喜便往村口的广场走去。当晚,他要给村民宣讲的课题是《中国人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老肖,来给我们讲讲现在种田有哪点子好处哇。”肖罗喜一到,广场顿时热闹起来。

  “要说好处哇,多着呢,以前种田要交粮,现在不交了,还有票子拿。”接过话茬,肖罗喜在大家的掌声中,用“乡音”开始宣讲。

  让宣讲接地气、见实效。于都县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等重点内容,满足企业、农村、机关、校园、社区等不同受众群体个性化需求,精准谋划、确定主题,确保群众“坐得住”“听得进”“记得牢”,推动党的理论方针落地生根。

  “爷爷奶奶,好消息来了!我们院里新买了一套养老设备,大家可以放心使用。有了党和政府的关怀,我们的养老条件会越来越好。”在盘古山镇光荣敬老院,一阵寒暄后,34岁的池雪萍与老人们聊起了养老的话题;“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在汾坑初中,小红星讲解员通过投影仪,以图文视频的形式和同学们分享电影《半条棉被》的精彩片段,让宣讲内容看得见、听得懂、悟得透。

  党的恩情比海深,宣讲工作不停歇。一次次生动的宣讲,犹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一场场精彩的演出,好似策马扬鞭催人奋进;一幕幕感人的场景,胜过千言万语历历在目……

  如今的于都大地,正掀起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破解难题实招、硬招、妙招的热潮,营造出人人“想干事、愿干事、敢干事”的良好氛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
   第04版:聚焦
   第05版:时事
   第06版:融媒
   第08版:科教
我市报考人数全省第一
崇义“非遗+旅游”让文旅更出圈
图片新闻
全南获370万余元爱心捐赠
赣县区劳田村上演东河戏
安远探索实施“无感续证”服务
赣州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
数字赋能助力就业创业
江西理工大学举办中国古诗词音乐会
“精神食粮”润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