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小安福

  □温谈升

  今天我写宁都安福,并非一时的冲动所为,而是久积心底的愿望所驱。安福乡很小,小得在我看来就像一个大村庄,仅有万把人口,却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昂首阔步。

  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人生中工作的第一站就是安福,我在这个小乡度过了2025天,与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是情,我将之视为我的第二故乡。

  今年夏秋之交,我回到我的第二故乡参观采访,此时,距我离开安福乡已有25年。25年,弹指一挥间,却承载着岁月的绵延、安福的变迁。驱车行进,沿途风景美不胜收——宽敞的水泥公路,绵延的山峰,葱茏的林木,飘香的瓜果,清澈的安福河,还有那白墙红顶的幢幢农宅,旧貌换新颜,一切都那么富有生机与活力,安福再也不是我眼中那个名不见经传、贫穷落后的安福了。

  一路欢笑一路歌,清风处处扑面来。在安福几个村子里转悠,不少旧友看到我来,都热情地打招呼,“小温、小温”地叫得亲切。我说,小温是25年前的称呼,我们都被岁月的利剑磨老了,现在要改改称呼了,叫老温才显得贴切些。在社溪村,碰上村民老张,他当年老是与乡村干部“唱对台戏”,今天却像是换了个人似的,握住我的手久久不放:“过去你在乡里写报道,把安福写得那么好,我说你是吹牛,越吹安福越穷。现在可不同了,我们安富特别是社溪,找到了发展的好路子,去看看那个叫什么太阳能的发电站吧,一定要报道报道我们安福……”老张边说,边领着我往村西口的小山头走去。

  哇,真是不看不知道,看了吓一跳——初秋的阳光还很耀眼,热浪散射在连绵起伏的低矮丘陵间,当年的荒山已遍布深蓝色多晶硅板,一眼望不到边。原来,这里就是老张说的太阳能发电站。安福利用山岭长期闲置、低丘缓坡的特点,建设了光伏发电项目,改善了能源结构,不仅让村民长期获得山权租金,还带动村民就业,全乡现有光伏电站800兆瓦,每年发电收入达百万元。

  产业是乡村振兴之本。如今的安福乡,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村村有支柱产业,组组有拳头产品,户户有致富项目。在罗陂村,村干部介绍,仅他们这一个村子,依靠光伏发电,一年的集体经济收入就有10万元。近年,该村还打造了“莲花水乡”景区,成了宁都县五美乡村示范点,赣南第二家乡村振兴摄影创作基地也落户于此。罗陂成为宁都县观光、休闲、度假首选地、后花园,特别是大棚蔬菜、白莲、脐橙等特色产业,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脱贫户杨小仁,先天聋哑,妻子又因病长期服药,面对命运的不公,他不但没有怨天尤人,而且在政府的精心帮扶下,大力发展种养产业,通过规模种植白莲、养猪等,用勤劳的双手实现致富梦。他的两个儿子也品学兼优,大儿子西南大学毕业后被保送华南理工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身残志坚的杨小仁先后获得“全省劳动模范”“全省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全省最美家庭”等殊荣,他用奋斗改写了命运,改变了人生。

  二

  在宁都人的记忆中,安福一度以边、小、穷而闻名周边,因没钱办实事,难破发展瓶颈,形成恶性循环。

  然而,古时的安福,却是宁都的繁华驿站,水陆发达,石上以北的乡镇和永丰、乐安甚至吉安,进出宁都县城都必走安福,至今安福境内还保存着许多古驿道、古凉亭、古塔,见证着安福当年的繁盛。随着岁月的变迁,不知从何时起,安福渐渐成了死角,进出的路不仅很少,而且弯曲狭小,严重束缚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改变安福现状,当地政府不断探索良策,一届接着一届干,继2013年开通了安福到黄陂高田、连陂的公路后,持续在“路”上发力,特别是去年以来,从县道389石上镇角源到青草湖、从县道384石上西布烟到安福圩镇,新增一横一纵路网,结束了安福“独路”“死角”的历史。路通即财富通,安福把有限的资金优先投放在民生项目上,千方百计建设“四好”农村路,这两年,交通的改观,是小小安福最大的变化。

  话说西甲村,与青塘镇毗邻,当地曾有句民谣“甘坊西甲离天三尺,老鼠爬三年还在半壁”,意思是这里山高路陡,地理环境相当恶劣。甘坊是西甲的一个自然村,毛竹资源丰富,自古以造纸闻名,曾经家家户户有纸槽,人人都是造纸师。有史料记载,“凡造竹纸,事出南方”,而西甲甘坊独专其盛,明朝开始就有村民用天然嫩竹为原料,手工土法制作,生产的摞牌纸是客家人年节祭祀、妇女喜欢的日用品。时光荏苒,科技进步,土法造纸已被时代尘封,甘坊不再“以纸为荣”。然而,如今的安福不一样了,境内的路长了、宽了、直了,不能再藏在深山无人知,于是,安福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重新调整发展思路,依靠西甲的山高林密,以古老的土法造纸手工技艺做旺乡村旅游,拉动经济发展。瞧,因交通方便,不少城里人扶老携幼,走进甘坊,一睹土法造纸工艺的风采。

  三

  走马这块熟稔的土地发现,安福巨变,好戏连连,关乎民生福祉的太多太多。

  采访中得知,圩镇一直是安福的一处“痛点”,古老的“棋盘街”残败不全,一些背街小巷脏乱差,人们赶圩,随街乱摆,秩序混乱。安福连一个圩镇都建不好、管不好,谈何发展?于是,当地政府下定决心,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从内部挖掘出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增加了广场、游园、循环路,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挖掘老街的人文底蕴,小小的圩镇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安福的村落大多依河而成,遇到雨季或山洪暴发,田野常被冲得七零八落,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治水必治其患,政府启动了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建设,结合沿河新村改造同步进行,这样一来,14公里的安福河道,成为集灌溉、防洪、观赏于一体的生态河、景观河。

  安福虽小,却有大气魄。就说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吧,截至今年上半年,安福累计实施安全饮水工程18个,集中供水率达99%,自来水普及率达99%,群众安全饮水率达100%,这对边远的山乡来说,实在是罕见。又比如,安福结合境内名胜古迹多,且与翠微峰国家森林公园相连优势,对全乡6个村1个居委会重新把脉问诊,在保留乡村特色风貌、体现乡土特征的基础上,推进五美乡村建设。这十年,安福投入民生实事的资金达2.8亿元,这些钱,不是由老百姓负担,而是乡里争资立项引来的,这些民生大餐让安福百姓吃得津津有味。

  安福历经磨砺变得精致、变得青春了,佛寨古书院、清代棋盘街、老倌庙、古戏台、唐朝“铁墓记”、红军后勤医院等人文古迹与各式现代气派的建筑交相辉映,我相信,未来的安福,定是气象万千。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视觉
   第04版:赣江源
我家的中秋故事
小小安福
我爱你祖国
十月的思绪
秋水渔影
奔月,奔月
青菜芋头羹
渔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