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明
吕蒙正这个人不简单,放在人才济济的北宋,也是很扎眼的一个人物。
《续资治通鉴》第十四卷载,北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吕蒙正与赵普同时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宰相)。“蒙正质厚宽简,有重望,不结党羽。遇事敢言。每论政,有未允者,必固称不可。”遇事敢于直言,而且如果领导不听他的意见,他还敢再三陈述,吕蒙正确实是个这样的人。
举例说明。《续资治通鉴》第十七卷载,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正月上元节这天,宋太宗在宫里登楼大宴群臣时,对宰相吕蒙正说:“晋汉两代战乱,生灵涂炭,大家都觉得不可能再有太平岁月了。现在我亲自理政,事情都办得差不多了。每每想到上天的恩赐,让国家重现繁荣昌盛的大好形势,便知道治乱的根本还是在于人。”宋太宗一边谦虚地感恩上天,一边忍不住自我夸耀,原以为群臣定当随声附和,好好地赞美一下他眼中的太平盛世。不料,吕蒙正离开座位,严肃地说道:“皇上所在之地,士人庶民都来投奔,当然是繁荣昌盛的。但我却常常在都城之外不到几里的地方,看到很多死于饥寒的人。希望皇上的眼睛能够从近看到远(不仅仅是看着城里这点地方),这才是苍生之幸。”可以想象,当时的气氛有多尴尬。宋太宗气得变了脸色,不再说话。吕蒙正却坦然回到座位,同僚们都佩服他的刚直。
同一卷还说,宋太宗指示中书门下选一个人出使朔方,吕蒙正把人选报上,宋太宗不同意。此后,宋太宗三次询问人选,吕蒙正三次将那个人的名字报上。宋太宗发脾气,把他的奏书扔在地上,训斥他:“何必这么固执!”吕蒙正不慌不忙地回答:“不是我固执,而是皇上不信任我。这个人就是比其他人更合适,我可不想随意迎合领导的意思而坑害国家。”同僚们见此情景,大气都不敢出。吕蒙正捡起奏书,慢慢退下。宋太宗退朝后,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这个老翁的气量,我还真比不上。”最后,宋太宗还是任用了吕蒙正所选的人,而这人也果然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
吕蒙正在领导面前敢说敢争,足以证明其人了不起,是条汉子。但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看到,敢说的吕蒙正能办成事,还需要一个能听的宋太宗。
宋太宗虽然得位有些让人诟病,但总体上也算干得不错,至少是个有雅量的“一把手”。
宋太宗曾经对户部使李惟清感叹,读《贾谊传》,觉得朝廷太需要像贾谊这样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臣,现在朝廷有这样的人吗?李惟清对他说,如果皇帝对提出合理意见的人进行嘉奖提拔,对言语不知忌讳的人也优待宽容,贾谊这样的人就不难复出。(见《续资治通鉴》第十四卷)可见,直言是需要条件的,要有能够容纳它的环境。而宋太宗能做到这一点,首先靠的是自觉意识。就像他对赵普所言:“我经常读书,看到古代的帝王多是妄自尊大,严厉冷峻,这样谁敢犯颜直谏?如果不虚心纳谏,就是自我蒙蔽。”(见《续资治通鉴》第十一卷)
宋太宗有这个认识,就不难理解他的所作所为了。事实上,他也基本做到了这些。除了吕蒙正,经常向他直言的还有赵普、寇准等大臣,史籍多有记载。甚至有的小干部也积极向朝廷提意见。《续资治通鉴》第十六卷载,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七月,雍丘县尉武程上疏,请求裁减后宫人数。宋太宗对宰相说:“你们都知道,后宫人数不过三百人,各有职责。我才不会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让万代笑话。”宰相李昉说,武程这么一个基层小干部,不了解情况,道听途说乱提意见,要好好惩罚。宋太宗却说:“我什么时候因为言论之事处罚过人?只不过说他无知罢了。”作为一代帝王,宋太宗虽然不可能完全没脾气,但相比之下,在历史上算得上比较能听意见的一个。
现在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说?明哲保身,顾虑太多的自身利益是主要原因。向上级提意见,遇到领导小心眼,此举确实可能给自己惹到些许麻烦。某单位一个朋友对我说过一件事。他们单位接受上级巡察时,职工们明明怨声载道,但就是没有谁愿意向巡察组反映问题,大家都指望别人出头。结果,很多问题因此被沉默的大多数掩盖了。事后,他们依然只在私下里抱怨。这就是大家总想“自保”的结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同样,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听?也是利益问题。作为上级,如果习惯擅权专断,当然不喜欢别人提意见,以免挑战自己的权威,影响自己的利益。但凡班子存在内斗现象的地方,道理与此相通,定然是私利纠葛严重。如果都是为了大局,为了事业,为了大众利益,有什么话不能让人说的?心底无私天地宽,敢说能听,都需要放下私心。
良好的工作环境,需要上下级共同营造。吕蒙正等人敢说,固然很重要,作为“一把手”的宋太宗能容下吕蒙正等人,能虚心听进直言,这一点同样重要。既要有人愿意说、敢于说,也要有人愿意听、听得进,才能形成生动活泼的氛围,才能避免工作中的种种失误。二者缺一,便不完整,效果将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