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戏曲发展需要建设生态机制

  □王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戏曲是毫无疑义的民族瑰宝、人类遗产。戏曲的发展,实现的是戏曲艺术与不断变化着的人、不断变化着的区域群体、不断变化着的民族社会所进行的深入互动与深入共进。党和政府在短短几年内连续推出众多戏曲政策、举措,给予中国戏曲前所未有的资金和政策扶持,从基础设施、剧种扶持、演员传承、剧目创作、艺术推广、区域演出等等,都有相应的具体举措和切实工作,这成为新时代中国戏曲传承发展强有力的基础。但是,中国戏曲在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戏曲生态如何有活力?

  所谓的戏曲生态,就是戏曲在保证专业水准的前提下,由戏曲的从业者在行业内部和演剧环境中,与社区、群体所共同构建的生态结构。一个职业演员从最初学艺到进入剧团从事演艺,再到最后的艺术成熟,构成了演员个体与戏曲教育、戏曲表演团体、戏曲受众群体息息相关的职业联系,因此,戏曲职业教育、戏曲艺术院团和区域文化生活就构成了密切的人文交流和生活往来,这是戏曲生态的基本状貌。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戏曲当前面临的主要困惑就在于忽略了完备的团队建设和良性的生态推进。对于前者,政策对从事戏曲创作的个体,如老艺术家、青年表演传承者、单项艺术工作者、剧作家、评论者等,均有相应的扶持,但是不能将利好政策推进到剧团多元组成结构的全面建设,极容易造成人才培养与剧团、剧种发展的错位。尤其是众多戏曲院团面临演员队伍的行当不齐、编导等各方面人才的缺失,极大地掣肘着戏曲创作演出的水准质量。对于后者,当前戏曲进校园、戏曲进乡村等诸多举措,将戏曲纳入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大力扶持,确实对很多剧种培养新观众群体、推进积极的演出机制大有裨益。但政府买单的形式事实上取消传统以来通过庙会、剧场等形式,由社区群众与演出团体共同构建的艺术消费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数千年来传续不断,甚至繁衍兴盛,是因为文化需要养护,但不是笼子中豢养的金丝雀,也不是博物馆保存的固化物,而是真正鲜活地存在于生活中的人的创造。说到底,戏曲是社会文化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更需要让其在当代的中国人生活中驻足、停留和传续,更需要在尊重其艺术个体和专业团队的艺术发展规律中,实现艺术家、艺术团队、戏曲剧种与民众的良性互动。这是戏曲生态的规律使然,也是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在提升、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使然。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广告
   第05版:老年周刊
   第06版:康养
   第07版:周末
   第08版:非遗周刊
方寸足证中原韵
瑞金传播非遗文化迎新春
兴国“非遗大集”新春迎客
图片新闻
戏曲发展需要建设生态机制
“米馃小镇”打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