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看,马上停播!”“内部资料,多少钱都买不到”“名人离世,原因让人震惊!”……在微信群、搜索引擎以及各类信息平台上,时不时就会遇到这类标题夸张的文章链接,而点击进入后,文章内容往往名不副实,有所夸大,甚至一些文章内容为谣言。
笔者穿透多个运营“标题党”文章的公司发现,不少公众号的实控人名下控制有多家小微公司,每个公司旗下均有不同的公众号,这些公众号互相推送,通过多级跳转互相增加点击量,最终通过发布广告、软文或导流至自己名下的充值小说站获利。
根据“腾讯网络安全与犯罪研究基地”发布的文章,目前依然沿用这些套路在网络上散播“标题党”内容的人,主要是通过违法广告获取流量从而变现。
夸张、惊悚的标题:从低俗暗示到养生谣言,夸张标题引诱点击
“每次打开家族群,总会有长辈发送各式各样的‘标题党’文章,大部分都是各类伪科学。”7月1日,有网友向笔者抱怨。
根据该网友提供的公号链接,笔者发现确实有不少公号发布的文章标题夸大,甚至有不实内容。例如一篇题目为《5颗就能要人命?正大量上市,你肯定吃过!赶紧看》的文章,其内容为转载某地方电视台的新闻报道,讲的是吃樱桃核中毒的一则案例,但该文章将此断章取义为“5颗(樱桃核)就能要人命”。笔者查询小程序“微信辟谣助手”发现,该条信息为谣言。
7月1日至7月9日,笔者通过朋友圈、微信群转载等渠道收集了30条标题用词夸张的公众号文章。经笔者统计,从内容来看,这30条“标题党”文章中,有18条与生活有关,12条则为时政类杂谈。而从写作手法看,这30条文章中有22条内容夸大、5条为谣言、3条文不对题。
夸大是“标题党”文章的最典型特征,而夸大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更易获得读者关注。如笔者在一个主要成员为城市老年人的微信群中看到一则名为《央视沉痛播放,住电梯的都看看吧……》的微信公号文章,文章内容讲的是由一起电梯坠落事故引发的如何安全乘坐电梯指南,但该文章全篇没有提及央视,更未有“沉痛播放”的桥段。
笔者统计发现,这些公众号除了文章标题夸大外,公众号名称也往往向“高大上”的方向起,如“高层内部参考精选”“学习兴国”“世界时政网”等。但据笔者调查,这些颇具政府色彩的公众号背后的运营者往往是个人或小公司,如“高层内部参考精选”的运营者显示为“平阳县林培添理发店”。
此外,笔者发现,目前使用直接插入视频,再配以一段文字的方式发文成了不少“标题党”公号运营者喜爱的发文章方式。在笔者收集的30篇“标题党”文章中,有15篇文章内容是截取央视或地方电视台已播出的“旧视频”,再断章取义辅以文字生成。
公众号的“接文案”变现之路:一万粉丝200元,可用诱导性标题
笔者发现,这些文章往往只是吸引粉丝的手段,公众号吸引流量,为的是变现。
在笔者随机选取的十个发布“标题党”文章的公众号中,有九个公众号存在变现痕迹,变现方式包括“接文案推广”“微信自带广告”和“书城充值导流”等。
上述多种变现方式中,“接广告主文案推广”是这类公众号最直接的变现形式。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广告主花钱推广的文章本身往往也是“标题党”,因此读者很难将其与微信公众号底端注明“推广”字样的广告区分开来。
例如,一家日常推送生活服务类文章的公众号,某日发布了一个题为《千万不能再乱喝蜂蜜了,知情人士远赴深山,揭开行业真相!》的文章,笔者发现,该文章并未提供任何能够“揭开行业真相”的证据,但在文章最后附上了一个蜂蜜销售的二维码。
这类广告推广形式在业内被简称为“接文案”。7月7日,笔者联系某家公众号经营者咨询后得知,其可以通过“接文案”的方式为广告主发布推广文案,且在发布后并不会注明“推广”字样。发布文案的价格为“订阅号200元一万粉丝,服务号700元一万粉丝”。
这一推广形式还衍生出了不少中介。笔者联系多家此类公众号运营者及中介发现,“接文案”的价格各有不同,但一般均在200元以下。如7月7日,一家厦门的公众号运营者告诉笔者,“我们的电商女装号万粉160元,情歌号万粉85元,标题需要素一点,不然做不了。如果要跑C,可以用一些诱导标题,但价格也贵一点。”7月8日,一个广州的公众号运营者则表示,“服务号接单的价格是万粉210元到2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