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章荣 宋嘉华 记者 李喆
于都环亚服装科技有限公司3月恢复生产以来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赣州兴雪莱服装有限公司新增了三条智能生产线,赢家时装赣州有限公司扩招工人800余人……近日,记者走进于都县工业园区,发现面对疫情影响,该县加大投入优化发展环境,整合资源引导企业抱团取暖,用好政策帮助企业稳步过渡,工业经济发展呈现出“逆势上扬、稳中向好”的运行态势。
订单整合,让企业“活”起来
上半年,受国外疫情严重影响,大部分出口企业面临订单不足的问题。服装产业上下游配套交付困难,产业链供应问题突出,配套企业不能按时复工,无法明确复工生产任务需求,无法保持生产配套协作,导致不少企业原材料供应严重短缺,有的企业面临停产危机。
于都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反复走访,全程代办、全程指导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督促企业抓好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将摸排掌握的情况记录在案。园区管委会掌握相关数据,反复比对后,将部分企业相对较为充足的订单,利用资源共享的方式,调配到面临停产的同行企业,最大限度保证了工厂的货源。
于都艾思琪服饰有限公司,自2017年成立以来,信誉好,货源充足。今年2月底开工后,该公司订单较为充足。于都县工业园区管委会企业服务股赖石,利用宣讲防控知识的契机,与该公司总经理李俊栋交流沟通后,将艾思琪公司的订单分别调配给三门、罗坳圩和于都县城三个不同的加工厂,保证了几个工厂的货源供应。
“一开始,我还在为不能向广州总公司交货发愁,管委会把我手上的货源调配给三个工厂,一下子就解决了我的难题。”李俊栋说。
除了调配园区企业资源,实现互帮互助外,于都县工业园区管委会还积极对外招商引资,以此缓解订单短缺的压力。5月下旬,广州莫妮卡外贸公司恒瑞制衣厂落户于都,仅10天时间就与11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合作的11家企业接到材料后迅速投入生产。
盘活资金,让企业“挺”过来
“园区管委会帮我办理了‘疫情贷’,盘活了公司的资金,让公司渡过了难关。”赣州市翔润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平介绍说,该公司一开工,于都县工业园区管委会的工作人员就上门走访,帮助企业办理了“疫情贷”款项。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随着各行各业陆续复工复产,许多企业面临较大的到期还款压力,有的还面临订单合同违约处罚、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于都县深入开展“千名干部帮千企,防控疫情促生产”活动,派出人员进驻企业开展定点帮扶,着力帮助企业解决原料、物流、资金、招工、用能等方面困难问题。该县坚持从产业链全局考虑,大小企业一起抓,突出上下游联动,尽快恢复企业配套体系、订单等,避免产业和市场流失,大力解决企业流动性资金紧张问题,争取财政给予部分补贴,减免税费、积极帮助融资贷款等优惠政策。
“仅养老、工伤保险单位部分,2月至8月共减免了91万元。”赣州欧翔电子有限公司专员罗春艳说,政府落实“减免缓”援企举措,切实减轻了公司的运营成本,不仅帮助企业摆脱了资金困境,还让企业有余力加大研发投入。
截至7月底,于都县共为大型企业1096人减免社保缴费261万元、为中小微企业11810人减免社保缴费3147.4万元。该县781家企业享受了减免政策,减免养老和工伤保险费共计3595万元。
于都县还将失业保险费率在3%降为1%的基础上,从2月起,对中小微企业失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免征,对大型企业失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减半征收。今年上半年,于都县累计为115家参保企业减少失业保险费345.37万元。该县通过“减免缓”返还社保费,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为稳定就业、提振企业信心提供保障。
强力投入,让企业“站”起来
“今年是项目建设年,县里抓得紧。我们日处理污水5000吨的一期工程已完成,下个月就可以安装、调试、运行。”在于都县罗坳工业园的江西顺龙服装水洗有限公司,正带领员工抓紧作业的项目经理告诉记者。
江西顺龙服装水洗项目是于都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重大项目,是该县打造时尚之都、服装产业之都重要的链接性企业。该项目占地约1000亩,计划总投资近20亿元。该项目达产达标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提供就业岗位超7000个。
随着国内经济逐步回暖,企业活力也在逐步恢复。作为国家级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县、全国多规合一试点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返乡创业试点县,于都正致力于打造成纺织服装产业“智能制造基地”,建设集通关、检验检疫、质量检测、标准验证等功能于一体的功能齐全的纺织服装产业服务体系。为进一步激活企业发展活力,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于都县正着力推动集企业服务、总部大厦、会展、主辅料交易、批发、仓储、物流于一体的服装创意综合体,占地5000亩的智能制造标准化厂房等一系列重点项目建设。
“我们将继续招大引强,瞄准有转移或扩张意向的国内五百强企业或业内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加大对接力度,让更多的企业在于都‘站’起来。”于都县商务局工作人员邹宁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