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响学生睡眠保卫战

保障睡眠 新华社发 朱慧卿 作

  □记者  幸菲菲

  近日,教育部颁布“睡眠令”,对中小学生就寝时间做出了明确要求:小学生一般不晚于21点20分,初中生一般不晚于22点,高中生一般不晚于23点,此消息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家长们极大关注。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强健的体魄、愉快的情绪、良好的生活习惯,都与充足的睡眠密切相关。大脑的海马区是学习和记忆的关键区域,睡眠越充足的孩子,其大脑中与记忆和感情有关的海马区体积越大,大脑发育得越好。所以,充足的睡眠是孩子高效学习、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

  4月20日,苗苗妈妈告诉记者,苗苗现在读初二,每天晚自习回家已经8点了,吃点东西然后开始做作业,经常11点才睡觉,还要催好多次,不然就更晚,早上6点就起床了,睡眠时间比成人都少。自己也想让孩子早点睡觉,可孩子却不领情,还嫌自己唠叨。对此,家长很无奈,不知怎样才能让孩子早点儿睡觉。

  从事教育事业30年、特级教师揭晓青告诉记者,学生的主业是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高效地完成学业。会学习的学生,往往能够自主管理、规律作息、按时就寝。然而在实践中,老师忙于教授知识,家长不知道如何指导孩子学习,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面对各门功课疲于应付,不能统筹安排时间和劳逸结合,自然而然就陷入恶性循环。有效学习是一门学问,需要深刻理解脑科学和心理学。我们要向教师、家长和学生传授学习的科学,掌握正确的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减少学习焦虑,自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睡眠质量。

  揭晓青说,孩子做作业时,家长不要频繁催促,应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可以检查孩子需要背诵的内容,倾听孩子对试题的分析,与孩子共同探讨社会热点或生活问题,协商解决开放性试题等。父母的言行和习惯对孩子影响很大,想让孩子按时睡觉,父母也要做到按时睡觉。如果父母不能早睡,也要在孩子就寝前停止所有噪声大的活动,最好不要玩手机、打游戏、看电视、听广播等,给孩子营造良好的休息氛围。不要给孩子过多课外负担。家长要和孩子约定好需要遵守的规则,包括作息时间、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长等,即使在节假日也不要轻易打破规则,慢慢就会形成规律作息。就寝前,家长可以提醒孩子喝点儿牛奶等,保证营养,提高睡眠质量,不要唠叨说教。尽量不增加孩子课外学业负担,如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兴趣班等,避免孩子放学或节假日都在辅导班度过,形成校内校外双重压力。即使培优补差,也要有选择地适度提高或补漏,要注重质量而不是片面追求数量。

  研究表明,除遗传外,在环境因素中,睡眠对孩子身高的影响居于首位,睡眠还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免疫力等等。赣州市人民医院睡眠医学科丁艳告诉记者,要有科学的睡眠观,睡眠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它可以让我们休息,让身体茁壮成长,可增强人的免疫功能,是恢复记忆力的黄金时段。对于处在生长发育期的中小学生来说,睡眠无疑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会更大。睡眠剥夺、生物节律紊乱不仅会引起短期注意力不集中、学业成绩下降等后果,长期来看更可能损害儿童脑功能,导致青少年抑郁、焦虑、注意力缺陷、行为冲动等情绪行为问题,显著增加肥胖等代谢性疾病风险,损害身心健康与学业发展。丁艳说,人体的睡眠有两套机制,一个是睡眠机制,一个是觉醒机制,白天多运动能产生腺苷,积累多了就能在晚上产生睡意。规律运动可以调节生物周期节律,也就是所谓的生物钟,这种影响与光线对睡眠的影响一样强烈。每年寒暑假期间,不少孩子会养成晚睡晚起的习惯,但开学之后的一段时间,他们大多能在正常时间就寝,进入深度睡眠状态。这与学校开展的跳绳、球类、跑步等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密切相关。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中穿插快乐运动,不仅锻炼了身体,放松了心情,缓解了压力,也促进了睡眠。所以,在节假日期间,家长也应该督促孩子进行适当运动,除特殊情况外,每天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对于提升睡眠质量非常有帮助。

  睡眠情况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业水平,关系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家校应坚持生命健康至上的理念,合理合力保障孩子睡眠,让孩子在精力充沛、心情愉悦的状态下,健康快乐成长。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民生
   第04版:时事
   第05版:拍客
   第06版:周末
   第07版:健康
   第08版:开放型经济
打响学生睡眠保卫战
合理用药
肠健康才能常健康
人工关节置换高级研修班(第四期)开班
生活中的小纠结 健康专家帮你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