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卢沟桥的沉思

  □宋海峰

  很久以来,我对坐落在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上的卢沟桥充满了向往。这是因为,始建于1189年的卢沟桥,是京城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卢沟桥被形容为一座巨丽的石桥。更是因为,历史总是在一些重要时间节点上勾起人们的回忆和沉思,穿越80多年的时空,那卢沟桥畔的枪声依然清脆,让人惊醒。

  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八十四周年前夕,如愿以偿,我来到卢沟桥。

  我来,是为追寻抗战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用生命和鲜血谱写的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侮的史迹。

  桥狮印证史沧桑,日寇侵华丧病狂。卢沟桥上被留存的那斑斑驳驳、凹凸不平、积满了雨水的旧条石,把我带进了尘封已久的历史回忆。1937年7月7日夜,在卢沟桥畔静谧的夜色中,侵华日军悍然制造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企图灭亡中国。

  细雨绵绵中,踏着湿漉漉的青石路,我走过卢沟桥,来到宛平古城中心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缅怀先烈。静默在历史图片、实物、景观、油画、雕塑前,那段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烽火弥漫岁月,仿佛重现眼前。

  毋忘国耻,铭记历史。在日军暴行展厅,讲解员讲述着“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日军铁蹄过处,一片凋零。一桩桩惨案,一个个“万人坑”,即便用“惨绝人寰”“罄竹难书”“罪恶滔天”这样的字眼,也难以准确描述当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罪行。 

  犹记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悲观气氛笼罩全国。“‘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全国军民团结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凝视当年卢沟桥事变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的通电,习近平总书记的精辟论述萦绕在耳边:“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救亡图存勇担当,狂流一柱在延安。1937年7月13日,毛泽东在延安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和抗日的革命者,应准备随时出动到抗日的最前线”。7月23日,他又发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的方针、办法与前途》,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愿同国民党和全国同胞一道,为保卫国土流尽最后一滴血,反对一切游移、动摇、妥协、退让,实行坚决的抗战”。在当年8月召开的洛川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明确提出全面抗战的路线。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改编出师赴前线。凝视着八路军部队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的图片,我想起了时任八路军129师第386旅旅长陈赓大将在日记中的感触:“国共合作,团结御侮,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也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核心篇章。”一代名将道出了我军指战员的心声。

  犹记1937年8月,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等部改编为国民革命第八路军的同时,战斗在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也改编为国民革命新编第四军。通过改编,国共结束了十年内战,从战场上的对手转变为抗日战壕中的友军,这对中华民族的抗战事业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历史性转折。

  在抗日烽火中,这支军队斗争最坚决、牺牲最无畏。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在山西平型关地区设伏,一举歼灭日军精锐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多辆,取得全面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打的第一个大胜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振奋了全国民心士气,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在全国军民中的威信。

  大厅一幅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在前线指挥作战的图片,将我的思绪,带回到百团大战壮军威的岁月。为粉碎日本侵略者的“囚笼政策”,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利的发展,避免国民党妥协投降的危险,八路军总部决定向华北日军占领的交通线和据点,发动大规模进攻。

  “百团大战、光耀千秋”。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29师、第120师等部发动正太铁路破袭战,揭开了百团大战的序幕。聂荣臻元帅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这场战斗:“各路突击部队如同猛虎下山,扑向敌人的车站和据点,雷鸣般的爆炸声,一处接着一处,响彻正太路全线……”战役发起后第3天,八路军参战兵力就达到共105个团20余万人。历时3个半月的百团大战,八路军累计毙伤日、伪军2.5万余人。百团大战如醒狮怒吼,打出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进一步振奋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在展柜中,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中撰写《论持久战》的图片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讲解员介绍,当时速胜论、亡国论甚嚣尘上,毛泽东在这篇光辉著作里,对这两种错误观点进行了驳斥,指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只有战略的持久战才是争取最后胜利的唯一途径,科学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3个阶段,指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

  凝神观看中国共产党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示意图,似乎有个铿锵有力的声音告诉我: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的“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的论断,对抗日战争起到了重要的战略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深入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减轻正面战场的压力。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水上游击战等各种各样、数量繁多的消灭敌人的战法,在敌后战场广泛而深入地开展起来。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图片、油画,让我深刻感受到伟大抗战精神的力量。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伫立在地道战复原景观前,电影《地道战》的插曲萦绕在我耳旁,那催人奋起的旋律、慷慨激昂的节奏让我感慨万千。遥想当年,在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下,冀中地区形成了村连村、户连户纵横交叉的地道网,给予敌人以沉重打击。如果说万里长城是古代人民留给后人的绮丽瑰宝,那么我们可以说冀中平原下那一条条四通八达的地下巷道就是我们抗日战争时期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最有力的见证。

  国破家亡的历史记载着屈辱,气壮山河的抗战见证着伟大。在整个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进行了12万多次抗日战斗,指战员伤亡60多万人,抗日根据地的群众伤亡600多万人。经过14年的艰苦奋战,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和不屈意志书写了拯救民族危亡的壮丽篇章,取得了中国自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全面胜利,获得民族解放。

  烽烟已远,英魂永萦。走出纪念馆,我缓步来到纪念广场上的独立自由勋章雕塑前,凝望着雕塑基座下方镌刻着的“1937.7.7”“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纪念地”中英文字,心中激情汹涌澎湃——百年征途上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前赴后继、勇往直前,谱写了震古烁今的史诗,迎来了民族复兴光焰万丈的日出。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
~~~
~~~
~~~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时事
   第05版:工业
   第06版:文化
   第07版:赣江源
   第08版:生活
“七一”感怀
卢沟桥的沉思
党旗
永不褪色的红
花开富贵
故乡游
睦埠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