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军
想去睦埠村,不是因为这个地方有多么诱人的自然风光,不是因为这个地方有让我魂牵梦绕的亲朋好友。之所以想去,是因为一个人,一个大放异彩的人。这个人的故事和他身上蕴含的精神,折射出了一道耀眼的光芒,深深地吸引着我。
睦埠村,兴国县龙口镇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夏日的一天,从赣州出发,驱车一个小时,便来到了睦埠村。灿烂的阳光普照着错落有致的村舍,一条潋江,泛着绿色的微波,轻挽着睦埠,如村落的裙边,缓缓地、飘逸地流向贡江、赣江,直至汇入长江。江岸,秀竹婆娑,芳樟耸然,日夜守护着睦埠。江风吹来,竹叶沙沙,樟叶洒洒,似乎向人们诉说着这个村子和村子里那些人百年的故事。
刘启耀,就是最值得它们诉说的人。他的精神就是这个村子里的人最为崇敬的灵魂。
村口的河边,就在那棵千年的古樟下面,竖着一块石碑,上面赫然刻有“红军码头”的字样。刘启耀就是从这里出发,走上了革命道路。
20世纪20年代后期,红军来到赣南,革命浪潮席卷赣南大地。长工出身的放排工刘启耀受红军先进思想的影响,积极投身革命,积极为红军筹粮筹物,并通过这个码头日夜不停地运给红军。
一样的江水,两样的光景。在这条江上,在这个码头上,栉风沐雨后的刘启耀深切地感受到,只有为天下劳苦大众谋幸福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才是人民大众的救星。跟着共产党走,跟着红军干——这个信念在他的心中越来越坚定。
1928年,他在鲜艳的党旗下庄严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心中有信念,脚下有力量。刘启耀铿锵的脚步从码头走向乡苏维埃,走向了省苏维埃。1933年,刘启耀在这一年当选了省苏维埃政府主席。
由于受国民党的“围剿”和封锁,那时的中央苏区物资非常匮乏。为了支持反“围剿”斗争,刘启耀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布通令,规定省苏各级机关反对铺张浪费,为革命履行节约,要求所有的工作人员,不浪费一个铜板,不滥用一张信纸,不多点一盏油灯,不乱耗一支铅笔。他起草文件的毛边纸,先写铅笔,后写红笔,再写墨笔,正面写了背面写,节约到家。由于他逢会必讲“十二分的节俭”,大家便善意地说他是“十二分节俭主席”。
这个雅号与其说是别人贴在刘启耀身上的铭牌,不如说是一个革命者坚定信念和崇高信仰的象征。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在古樟下,讲解员清唱了一曲兴国山歌,这是流传最广的一首兴国山歌,在兴国,无论男女,无论老幼都会唱。这首山歌跟刘启耀有很深的渊源。1934年初,中央号召节省粮食支援战争。他在会上郑重宣布,自带粮食办公,直到反“围剿”获得胜利。他老婆埋怨说:“当了省主席,连饭都赚不到吃,真没用。”他就耐心解释说:“共产党的官,是为人民谋利益的。”“革命成功,吃穿不穷。”
刘启耀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倡导者,也是忠实的实践者。除自带干粮去办公外,在兴国还流传着他“身背金条讨米”的传奇故事。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刘启耀留在苏区打游击。在一次血战突围中,刘启耀身负重伤,敌人以为他死了,大肆吹嘘“击毙了江西省苏主席刘启耀”。深夜,刘启耀被寒风冻醒,他忍着伤痛找到原来藏身的山洞,取出掩埋在乱石中的褡裢系在腰间。沉甸甸的褡裢里装有金条、首饰和银圆,那是党组织委托他保管的党的经费。为了寻找部队和党组织,他把自己化装成乞丐,隐姓埋名,一边沿路讨米,一边寻访失散的游击队员和党组织,经过两年的苦苦寻找,找到了党组织,把他身上的经费丝毫不差地交给党组织。
在那样极其艰苦的日子里,活下来是最为重要的事情。可是,刘启耀的心里,却把党的利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哪怕牺牲自己的性命,也决不损害一丝一毫党的利益。因为那是他心中最高圣地,这个最高圣地,便是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精神境界。
站在刘启耀背着金条讨米的塑像前,聆听他的动人故事,不禁心潮澎湃。现在,国内外、党内外都有许多人在探寻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密码,为什么能从一个只有50多名党员的小党,发展壮大为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为什么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想,正是因为我们革命的队伍里,有千千万万个像刘启耀这样的具有崇高信仰和坚定信念的共产党人。
信仰是一束光,一束永恒的光。它吸引和引导坚信它的人走向光明。
如今的睦埠无须再靠放排为生,这里的百姓过上了小康的生活。睦埠人没有忘记刘启耀,不,不仅是睦埠人,兴国人、赣南人、中国共产党人都没有忘记刘启耀这个革命先辈。他们在村里给他建起了刘启耀纪念馆,永久地纪念他,纪念像他一样的革命先辈。
离开睦埠时,一片灿烂的阳光把这个小村照耀得格外清明,昭示着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