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忆村史颂党恩 砥砺前行筑小康

——大余县青龙镇元龙畲族村村史馆走笔
游客参观村史馆。

  □特约记者  吴寿生  文/图

  大余县青龙镇元龙畲族村地处章江河畔,历史悠久,元龙名出自《周易·彖》的“大哉乾元”和《周易·象》的“见龙在田”,寄望村民崇文尚德、耕读传家、胸怀豁达、与邻为善。村内少数民族1200余人,至今完好保留畲族生活习惯和民族特色,是“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元龙畲族村村史馆于2018年开馆,包括四大展馆,分别是村史馆、民族馆、阳明馆和山哈大院。馆内收藏农耕泥塑、元龙畲族村四大姓氏族谱、具有自己文化特色的狮头和乐器,以及一些具有历史性时代性意义的老物件。

  老物件  忆芳华

  近日,在元龙畲族村党支部书记蓝胜平的带领下,记者穿行在一幢幢白墙青瓦、马头翘角的畲族民居间。

  踏入一座古色古香的大院,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气息扑鼻而来。这个大院名叫山哈大院,建于2015年,是村民们的休闲娱乐场所,平时供群众开展文体活动,也是元龙畲族村村史馆所在地。

  推开村史馆大门,仿佛步入了时空隧道,民族服饰、粮票、农耕器具和各类书籍史料……一件件带着鲜明时代特征的展品,组成一部鲜活的乡村发展和乡村文化演进史。

  边看图片和实物,边听讲解,元龙畲族村过去的生活、民风民俗和农耕文化,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村子由贫穷走向富裕,迈向乡村振兴之路的艰苦奋斗历程变得清晰起来。

  64岁的村民蓝应辉是这里的常客,采访时记者碰巧遇见他再一次来到馆内驻足观看。“这里陈列的很多东西都是我年轻时候用过的,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但这些早已不用的老物件看起来格外亲切。”观展中,蓝应辉感慨万千,他说,村史馆可以让年轻人更加了解生养自己的故乡和祖辈的艰苦奋斗历程,从而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村史馆是岁月流转的痕迹,更是一代又一代村民在党的带领下拼搏奋进、艰苦创业的缩影。”谈及建设村史馆的初衷,蓝胜平告诉记者,建设村史馆的意义在于给村民留一处思考和回望的场所,让村民记得住乡愁,珍惜现在。

  看变化  颂党恩

  元龙畲族村村史馆自开放以来,吸引了元龙畲族村以及周边村民的广泛关注,那些渐渐消失的老物件、老用品,无不引起观展者的集体回忆,让他们心生感慨。

  与蓝应辉不同,从外村嫁到村里的年轻教师刘祥香,虽然也是在农村长大,但是陈列的大部分老物件她都没见过。“每次看到这些老物件,我非常佩服我们的老一辈,他们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不断奋斗,才有我们现在幸福的日子。我要珍惜现在,好好学习。”看着馆内陈列的老物件,刘祥香告诉记者。

  从曾经的“十三五”省级贫困村,到富裕美好的生活,让元龙畲族村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年该村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党支部的带领下,结合秀美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还通过流转土地,建立起脆藕、油菜、蔬菜和金元稻香种植基地,形成“产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特色脱贫模式。

  “现在种地有补贴、看病有报销,孩子上学免费,这些都是党和政府给我们的关心关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好生活,我们一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在村史馆参观的群众纷纷说道。

  正风气  聚人心

  “我们充分发挥村史馆凝聚人心的作用,让村史馆不仅成为勾勒乡村记忆、留下美丽乡愁的重要平台,更使之成为干部群众接受红色教育、溯源历史、传承美好家风的文化阵地。”蓝胜平介绍。

  据了解,目前,元龙畲族村正逐步把村史馆打造成为集读书休闲、科教科普、妇女儿童之家、党员之家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沙龙,进一步满足村民新时代对精神文化方面的新需求。

  近几年,元龙畲族村在山哈广场连续举办多届“三月三”乌饭节、迎新晚会、乡风文明专题晚会、防震减灾演练、“传承好家风”颁奖晚会、精准扶贫捐资助学活动等系列活动,极大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成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村史馆,增强了辐射力。

  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的同时,元龙畲族村还注重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该村开办道德讲堂,通过“身边好人”“十佳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公婆”“好儿媳”“孝老敬老户”等评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邀请传统手工匠人、种植养殖大户、村里在外知名人士等开展交流学习,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营造良好的邻里文化氛围。

  如今,小小的村史馆,发挥出了大作用。村史馆开馆3年来,已接待了4万余名参观人员,今年还成了当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村史馆展示的是元龙畲族村昨天的灿烂和辉煌,已成为群众记住乡愁、凝心励志的“精神家园”。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时事
   第05版:知行
   第06版:文化
   第07版:赣江源
   第08版:广告
忆村史颂党恩 砥砺前行筑小康
净化“饭圈”文化,清朗网络生态
“童伴妈妈”伴童成长
全国革命文物百佳讲述人名单公布
我省21家博物馆与国家级旅游景区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