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该繁则繁,当简则简

——李学文长篇小说《青春岁月》得失谈

  □李伟明

  李学文先生托人送来他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青春岁月》。这些年,时常在宁都县有关微信群看到他在各地报刊发表小说的消息,可知学文先生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但我虽然久闻其大名,而且知道他很多年前曾在我老家乡镇担任党委书记,却从没有直接打过交道。承蒙作者看得起,收到书后,我用最快的速度,在数日之内一口气把它看完,并趁热打铁谈点读后感。

  《青春岁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版权页显示出版时间为2023年1月,“早产”了一点,这是出版社喜欢用的招数,不必计较)。这是一部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故事说的是:20世纪90年代,林校毕业生齐明远在一个偏远的山乡做干部,立志用自己所学带领群众发展脐橙产业。由于母亲病重,齐明远根据家乡风俗,“借”了刚参加工作的女同事刘诗仪为“女友”回去为母亲送终,由此引发了他的爱情传奇,也让他备尝了生活艰辛。就在齐明远即将走出困境时,患上精神病的刘诗仪却选择了悄然出走,直到18年后以失忆者的身份再次出现……

  根据阅读体验,我想从三个阶段说说对这部作品的印象。

  第一个阶段:导入有效。

  收到书的时候,正值中招新冠病毒,头晕脑胀,精神不振。在这等情形之下,我开始阅读这本书,几章看下去,觉得是一种轻松的享受。也就是说,作品的导入效果还是不错的,让人有看下去的意愿。单就开头几章而言,起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时代印记鲜明。从20世纪80年代的校园写到90年代的乡村,生活场景比较逼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是作品走向成功的基础。作者曾经在乡镇工作,还做个几个乡镇的主要领导,对基层生活当然是熟悉的。所以,开头就显得驾轻就熟,挥洒自如。我也是那个时代的农村中人,对作品展现的那些画面,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所以,我觉得,这类题材,特别容易在同时代有共同经历的人当中引起强烈共鸣,激发深度共情。它让我们对某个特定的时代记忆清晰,浮想联翩。

  二是民俗风情浓郁。齐明远“借”女友骗家人,以及其母临终之际的各种“规矩”,让人看到了一幅颇具地域特色的传统风俗画面正在徐徐展开。加上作者运用娴熟的方言表达,相信对宁都读者来说,读了定然时常会心一笑。正是这种先天的贴近性,将人迅速引入胜境。这时,我甚至想,按这个风格走下去,或许这部小说可以成为本土长篇创作中的一个精品,实现某种突破。宁都风情,这是重点,作者千万要把握住。

  三是人物形象初显。主人公齐明远、刘诗仪不用多说,齐明远的家人(父亲、兄姐),乡干部胡明生,刘诗仪的母亲张桂蓉等次要角色的形象也呼之欲出,有血有肉。我甚至边读边猜测,按作者的思路,某个人应该会塑造成什么样子;按故事的走向,全书应该可以塑造一个丰富的人物群像,体现基层各式人物的生存状态。

  这些就是初步的感觉。因为有了这几点,我认为小说走向成功已打下了较好的底子。于是,我情不自禁对整部书充满了期待。

  第二阶段:推进无序。

  很抱歉,这里要提出批评了。随着情节的推进,我很无奈地发现,自己的失望却越来越多。不知不觉中,忽然感觉小说的发展进程出现问题了。直接原因是张桂蓉闹事闹得太多,闹得让人怀疑作者的思路有点混乱。读着读着,故事似乎已经偏离了自己的期望,走进了一个误区。说得不好听,由于节奏安排失策,作者自己把自己绕进去了,结果一头扎进去,没办法及时抽身而退。小说的主干部分,有这么几个突出问题,我认为作者没有把握好。

  一是情节拖沓琐碎。原以为要渐入佳境,不料张桂蓉无头苍蝇一般,让闹剧持续上演,演得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在这里,作者把一些没必要展开的细节充分展开、反复折腾。这些叙述,看不出什么技术含量、思想含量、文化含量,只有一地鸡毛,只有絮絮叨叨,让人觉得怎么看也就是那么回事。

  二是主题游离涣散。张桂蓉在吴家闹事的情节着墨太多,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主题。好不容易过了这一段,接下来又是乡长王流水整出的一幕闹剧。在这里,乡长一手遮天,乡党委书记虽然正直却无可奈何,其他人更是对此毫无办法,气氛压抑得近乎失真。更糟糕的是,它几乎构成了全书的下半部分。等到这个戏份结束时,小说也差不多要收尾了。这样一来,主人公的奋斗历程与人格呈现,在书里就被冲淡得面目全非了。

  三是内涵苍白乏力。由于故事推进杂乱无章,使作品在结构上出了问题,导致主题偏离,直接影响全书的内涵深度。“青青岁月”这个书名也因此显得黯淡模糊,缺乏张力。一个妇女干部为女儿的终身大事而耍泼闹事,一个流氓乡长为发泄私欲而胡作非为,占据了全书的重头篇幅。而齐明远何德何能,为家庭、为乡亲做了什么,都没有笔墨来体现了。刚刚立起来的人物形象,顿时变得扁平化、概念化。全书的立意因此大打折扣,思想性也因此难以厚重起来。

  因为主要内容处理不当,使作品流于平庸,甚至呈现庸俗化的趋势,让人感到非常遗憾。在这个部分,如果作者能够痛下决心,跳出自己布的那个局,重新唱一出更精妙的戏,我想,效果也许会大不一样。

  第三阶段:收尾有戏。

  按我看小说开头时的理解,齐明远虽然身处困境,但不应该混得太差。虽然在生活中,正直的人遇到的麻烦事往往会多些,经历的磨难也要超过普通人,但从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来说,一个正直而有才能的人,是不至于沦落到最底层而不可自拔的。否则,这既不符合生活真实,也不能起到激励作用。所以,我猜测,齐明远起码应该做到乡领导,这样才有条件更好地服务群众,带领群众致富,实现他在事业上的成功。这一点果然与作者“所见略同”,正当看得叹息时,作者画风大变,突然用概述的语言把结局扭转过来,虽然来得生硬了些,不像小说的笔法,但起码回归到了出发点。作者安排齐明远做到了副乡长、乡长,写到他把脐橙产业做成了富民产业,重新呼应了小说的主题。这一部分,从内容上来说,还是颇有可取之处的。

  一是构思别出心裁。王流水小人得志时,情节峰回路转。他的恶行传到了地区,包庇他的县委书记等一干人统统下台,王流水本人也被绳之以法。正直的乡党委书记方明亮官复原职。刘诗仪因为精神病突然离家出走。这些矛盾冲突的设置,使情节很有戏剧性,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在构思上值得肯定。

  二是结局耐人寻味。小说即将结束时,失踪的刘诗仪意外出现了,而且成了高考状元的母亲。母子俩一起在电视台亮相,揭开了失踪之谜。最后,齐明远立即拨通了省电视台的热线电话。故事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无数想象空间。这个结尾设计得不错,有余音绕梁之感。

  但是,这一部分也有个明显的缺陷,那就是在写法上平铺直叙,没有充分运用各种手法,将故事展现得更加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尤其是王流水下台后,每个章节之间,完全可以写得更洒脱、更大气、更有悬念,把故事讲得更加荡气回肠,让人物形象因此更加立体饱满。

  按我的理解,在农村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的当下,作者选这么一个切合时宜的题材,取这么一个颇为大气的书名,应该是作了宏大叙事的思想准备的,至少可以在某个切面将之铸造成一个时代的缩影。但由于对其中两件并非特别重大的事情过度渲染,致使作品因小失大,没能用更多的情节去实现该书封底内容简介所说的“颂扬了个人的奋斗、事业的忠诚、纯真的爱情、人性的光辉”这个目的。一部长篇小说,容量虽大,字数虽多,但也该珍惜着使用。该繁则繁,当简则简,需要展开的应该不吝篇幅浓墨重彩铺张,需要简略的则毫不含糊一笔带过,如此,方能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而这,正是全书没处理好的一个重要问题。

  总之,这部小说选题有价值,初衷很美好,起步有看点,落脚有亮点,但在执行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些偏差,特别是在架构上存在不足,使一些价值性不大的细枝末节喧宾夺主,直接削弱了它的最终效果。这也再次表明,长篇小说的结构至关重要,驾驭长篇,首先要把框架打结实,不能让它偏了歪了影响整体质量。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春节假期闲暇怎么过?~~~
~~~——写在《赣州地名文化大观》出版之际
~~~——李学文长篇小说《青春岁月》得失谈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
   第04版:兴国新闻
   第05版:赣县新闻
   第06版:时事
   第07版:法治
   第08版:文化悦读
这几本小说超好看
沉潜文化承载乡愁的本土读本
该繁则繁,当简则简
《这里是中国》
推进全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