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记者温居林

  赣州,这片红土圣地,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原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

  饱经红色洗礼,伟大的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大放异彩。如今,红色基因成为赣州人最靓丽的精神底色。

  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道路,一批基层理论宣讲人,继续讲着长征的故事、党的创新理论、赣州振兴发展的故事……这些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理论宣讲,直抵心灵,滋养着赣南人民的精神土壤。

  近年来,赣州高度重视理论宣讲工作,积极创新宣讲方式,统筹宣讲力量,用好宣讲阵地,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周邦园、朱美玉、胡日旺获评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寻乌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促进中心、于都县长征源宣讲团获评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寻乌“山歌老王”、赣县“学习分享会”等经验做法获省委宣传部专刊推介。

  强化政治引领,守好理论宣讲“主阵地”

  “睁大眼,看今天,生产条件大改观,科技兴农大增产,手中有粮心不慌。二十大报告暖人心,乡村振兴增信心,惠农政策连年好,农民种粮热情高……”在全南县金龙镇河背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小广场上,站长曹群旺用接地气的快板形式宣讲春耕种粮的重要性,让党的声音传递到千家万户。

  “欲事立,须是心立。” 理论宣讲是加强理论武装、凝聚人心的重要形式。

  近年来,赣州各地基层理论宣讲工作队把深化理论武装作为首位任务,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赣州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通过小品、歌曲、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的创新理论送到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心坎上。

  为了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落地见效,我市高规格组建市委宣讲团,市委常委同志以及20名市直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带头深入基层示范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与此同时,市、县、乡三级广泛组建基层宣讲队伍,扎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宣传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和教育基层干部群众,真正把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优势转化为领航引向的话语优势,激荡出更加鼓舞人心的前进力量。今年以来,我市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基层宣讲5900场,直接受众48.8万余人。

  既注重权威准确,又坚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与群众身边的事相结合,让群众愿意听、听得懂。近年来,我市还开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及省市党代会精神宣讲3800余场,直接受众41.75万余人;开展“喜迎二十大 今朝更好看——苏区振兴十周年”宣讲活动8900余场,直接受众40万余人。

  组建队伍矩阵,打通宣讲“最后一公里”

  “四年来,潭头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村民孙观发说,村里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富硒这个品牌打好”的殷殷嘱托,打造了富硒产业园、建起了硒博馆、办起了富硒食堂,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了,日子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这几年,孙观发逢人便讲自己和潭头村的幸福生活。如今,他不仅是于都长征源宣讲团的讲师,还是“赣南红”老兵宣讲团的成员。

  荣获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称号的于都县长征源宣讲团,以“宣讲+红歌送给党”文艺志愿活动形式开展宣讲,深受群众喜爱。“我们用歌声唱响主旋律,让党的好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于都县长征源合唱团指挥邹伟民说。这些年,在唱好《长征组歌》的同时,每个团员都化身为宣讲“大使”,让伟大的长征精神绽放光芒。

  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是宣讲阵地。于都县因地制宜组建了长征源宣讲团、合唱团、演艺团和小红星讲解团等,构建了“1+N”基层理论宣讲团队。同时,完成了县乡村“中心、所、站、点”四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平台建设。全县436个文明实践阵地的建设,实现了理论宣讲阵地建设全域化。

  在于都,无论是合唱团的“唱”,还是宣讲团的“讲”,无论是演艺团的“演”,还是小红星讲解员的“说”,都是以“说得清楚”“听得进去”“悟得明白”的方式,让党的理论入脑入心。

  这些年,我市着力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方位宣讲矩阵。根据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差异性、特殊性,组建“赣南红”老兵宣讲团、好人宣讲团、劳模宣讲团、青年宣讲团、巾帼宣讲团、“百姓名嘴”宣讲团等宣讲队伍,开展对象化、分众化理论宣讲,做到群众在哪里,宣讲就跟进到哪里。

  各地以理论宣讲品牌建设为引领,持续加强选树培育,巩固壮大理论宣讲队伍力量,形成“一县一品”的宣讲格局。于都长征源宣讲团、寻乌“山歌老王”、龙南“围屋妈妈”宣讲团、赣县“学习分享会”、大余“倾阳青年志愿者”宣讲队、上犹“乡间夜话”、安远“屋场会”、定南挎包宣讲队、全南“众说舞台”、兴国山歌理论宣讲队、石城“赣江源讲堂”等特色宣讲品牌发挥各自优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百姓心田。

  创新载体形式,让宣讲“接地气”“冒热气”

  “村里这个喇叭搞得好,可以一边干活一边听。”宁都县小布镇湖家边村75岁的老党员邱在来一边锄草一边说,“我岁数大了,出不了远门,又不会用智能手机,听了喇叭播报的内容,让我感受到了党对基层群众的关怀。”

  “现在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比较多,大部分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及时性相对薄弱。”宁都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伊建新说,他们购置了370个U盘,下载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金句、移风易俗典型案例、红色歌曲、红色电影、宁都采茶戏等相关音频资料,发放到各乡镇、村(居)文明实践所(站)及延伸点,利用电视机、电脑和乡村应急广播系统,每天定时、不定时循环播放。

  “大家用土话讲、用山歌唱、用快板演,可开心了。下次,我也要为大家讲一次。”赣县区南塘镇船埠村党员王荣洲说。自举行学习分享会以来,船埠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越发热闹,村民主动报名,上台分享学习心得。

  赣县区针对农村党员老龄化、流动性较大等现状,从提高党员参学率、群众参与度中破题,创新开展基层理论宣讲,精心打造学习分享会宣讲模式,采取线下宣讲、内容录制和线上传播,唱响“讲、听、传”三重唱,促使基层理论宣讲易讲、易记、易懂、易传,不断把党的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这些年,我市挖掘本土文化特色,引入采茶戏、山歌、小品、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基层理论宣讲,让群众坐得下、听得懂、记得牢。

  在城市社区,我市组织宣讲小分队深入公园、广场、商店等人流量大的地方开展“流动宣讲”。在农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通过群众“点单”和中心“派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宣讲,并积极创作快板、山歌、非遗展演等节目,组织文艺宣讲队宣讲。

  今年以来,赣州经开区蟠龙镇组织工作人员多方走访本地红色瓷板画收藏家,精选以党史故事为蓝本的当代瓷板画,创新开展以“陶言瓷语话党史”为主题的理论基层宣讲活动。西城广场社区居民刘九秀说:“用瓷板画的艺术形式讲述党的创新理论,非常有创意,有趣有味又入脑入心。”

  “坐在门口,就能听党课,这种方式大家坐得住,听得懂,也记得牢,我觉得特别好。”信丰县古陂镇古陂村老党员黎昕,在参加“喜庆党的二十大 百场宣讲进基层”专题宣讲活动后说,宣讲团成员以“小切口”展示“大道理”,以身边事展示家乡情,将理论与农村基层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带大家沉浸式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

  同时,我市注重线下线上融合,用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赣南红”客户端等网络媒体,广泛运用网络视频、网络直播、线上访谈等形式,搭建“微课堂”、开展“微学习”,开展网络宣讲、“云上宣讲”。

  基层是理论的沃土,最美的故事在基层。

  红色赣州,用她独有的基层宣讲行动,阐述着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述说着精彩的赣州故事……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民生
   第05版:视觉
   第06版:融媒
   第07版:赣江源
   第08版:科教
30年公益路上不停步
A家家居南康高端项目奠基
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
看戏秩序好 践行文明风
爱心志愿者慰问残疾学子钟华强
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露营不留痕 游玩心愉悦
监督护航合作社健康发展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