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赣州蓉江新区:

“鲤鱼”进校园 非遗薪火传

潭口中心小学鲤鱼灯社团学生在练习舞鲤鱼灯动作。
灯具独特而精美的鲤鱼灯。该项目被列入江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严小琴 黄玉玲 文/图

  手举鲤鱼灯,随着唢呐的乐点,闪转腾挪……近日,赣州蓉江新区潭口中心小学的操场上,鲤鱼灯社团学生在认真练习“旁摆龙”“鱼钻泥”“腾龙跃龙门”等动作。

  鲤鱼灯,由一只龙头,八只鲤鱼,一只虾公组成,灯具独特而精美,产生于唐末宋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2010年,鲤鱼灯项目被列入江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近年来,赣州蓉江新区深入落实“双减”政策,常态化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以传承中华文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挖掘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师生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让古老的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潭口中心小学邀请鲤鱼灯传承人进校园,让学生近距离聆听鲤鱼灯的故事,了解“制作传承谱系”,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组织学生参观学校非遗农耕文化展厅,了解非遗、农耕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举办非遗文化书画比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绽放异彩。自2021年以来,一系列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彩活动在学校接连上演。

  此外,学校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中来,组建了30余人的鲤鱼灯团队,并在课后兴趣活动中开设鲤鱼灯课程,让非遗文化薪火相传。

  “参加了鲤鱼灯社团才知道,原来舞鲤鱼灯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鲤鱼和龙头的一甩一摆,都要动作到位,幅度大一点或小一点,感觉就完全不一样。”潭口中心小学学生谢亨鸿感慨道,“传承非遗需刻苦练习。”

  除了将鲤鱼灯融入校内教学,赣州蓉江新区还将这项实践课程搬上社区舞台。“每当有社区邀请孩子们去表演时,他们都很激动。”鲤鱼灯社团辅导老师黄秀丽说,“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他们也越来越热爱家乡和本土文化。”

  通过层层选拔加入鲤鱼灯舞队的孩子都感到非常自豪。在课堂上,孩子们认真学习如何制作鲤鱼灯,进行舞灯摆字表演。在课后,他们走进社区,走上舞台,让这项来自家乡的技艺得以“延年益寿”。

  一直以来,赣州蓉江新区十分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融入育人全过程。除了将非遗文化鲤鱼灯引入学校、深入课堂、走进社区外,还把葫芦丝等传统民族乐器作为“一校一品”的特色项目普及推广,同时开设围棋、剪纸、吟诵等课程,切实增强学生文化归属感,让学校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阵地。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清廉
   第04版:工业
   第05版:文化 旅游
   第06版:文化 悦读
   第07版:文化 客家
   第08版:文化 红土
“鲤鱼”进校园 非遗薪火传
美味可口的龙南临江浸菜
一幅讴歌客家先民的壮丽画卷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