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秋梓
近日,笔者听闻上犹县营前镇石溪村油槽组村民张耀茂家有一把彭德怀总司令留下的马刀,便和上犹县委宣传部、县党史办和县博物馆的同志一道去了他家,得知,那把马刀在他二弟张耀志家保管着。站在他家祖屋前,张耀茂给笔者展示了马刀的图片。
据上犹县党史办有关史志记载,1930夏天年上犹清湖起义失利后,中共赣西南特区委指示上犹继续举行武装起义。根据这个指示精神,1931年四五月间,上犹举行了以营前为中心的武装起义。从1931年4月开始,营前各地相继发动武装起义,5月上旬,侯宗盛、何家桃、刘后鸣、黎开凑、曾光源、赖书、沈始明、赖风亭等人在石溪张氏祖屋召开会议,研究起义事宜。他们召开了群众大会,成立了石溪乡革命委员会,刘德明任主席,曾光源任土地委员,赖书任赤卫委员,蓝秀锦任经济委员,赖树勋任秘书。成立了起义大队,蓝世楷任大队长兼政委。6月成立了石溪乡党支部,蓝善清任书记。营前各乡村起义成功后成立乡苏维埃政府,在此基础上成立营前区苏维埃政权,石溪乡苏维埃政府就设在石溪张氏祖屋办公,属营前区苏维埃领导,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斗争活动。
坐在张耀茂家砖混结构的新房里,他近60岁的二弟张耀志从家里赶过来,手拿一个用绳子扎着口的蛇皮袋放到客厅的木沙发上,说:“这里面就是那把彭总留给我们家的马刀。”
张耀茂从桌子前站起来,解开系住蛇皮袋口的绳子,从里面抽出那把马刀。经测量,这把马刀全长53厘米,刀柄12厘米,有椭圆形木手柄和护手,刀身最宽处3厘米,一边是刀刃,一边是刀背,刀背最宽处1厘米。虽然马刀锈迹斑斑的,但人们仍能想象出它当初的锋利。
“当时彭德怀总司令带领红军队伍离开我们家时,给我们家留下这把马刀。我们家一直珍藏着。”张耀茂告诉笔者。
1932年春,“赣州战役”失利。其后,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军西路军进驻犹崇苏区,于4月14日抵达营前镇,彭德怀总司令和司令部住营前镇。1932年6月20日,国民党湘敌王东原十五师从桂东出发,爬江西垇,出五指峰,经黄沙坑,准备进犯营前苏区。为了打击敌人,保护苏区,彭德怀总司令决定利用石溪村洞尾和黄沙坑交界的伯公坳山势险峻、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设伏打击来敌。红三军团教导营会同地方游击大队、赤卫军、少先队扼守伯公坳,迎战敌人,消灭敌人200余人,把敌人赶出了苏区。为打好这一战,彭德怀亲自在离伯公坳不到10里远的张氏祖屋坐镇指挥,同时组织张氏及周边群众积极做好后勤保障、运送伤员等工作。敌人败退后,彭德怀离开张氏祖屋时,给忙前忙后帮忙搞后勤的张耀茂的爷爷张兴发留下一把马刀,并对他说:“这把马刀留给你们,以后遇到敌人和坏人,你们可以拿来防防身。”
张兴发兄弟5人,当时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看到彭德怀亲自在他们的祖屋指挥战斗,把敌人打了个落花流水,也感受到红军队伍是帮穷人打天下的队伍。见总司令给他们家留下了马刀,老二兴云、老三兴菲当即就要跟着去当红军。堂哥张兴顺虽然已经结婚生子,看到他们想去当红军,便也和他们一起加入了红军队伍,最后都壮烈牺牲了。而今,在上犹营前革命烈士陵园的烈士英名墙上还刻写着张兴云、张兴顺的英名。
作为老五的张兴发见哥哥当兵去了,心里虽然也很向往,最终选择待在家中,把彭德怀留下的马刀收藏好。他后来结婚生子,把马刀作为传家宝传给后人,要后人铭记马刀的来历。
烽烟散尽,烈士不朽。在营前镇政府和上犹县文物部门争取申报下,2022年7月,江西省政府公布张氏祖屋为“石溪乡苏维埃政府旧址”,列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021年核定)。对此,上犹县镇两级也高度重视,准备申报资金加以修缮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