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毛泽东:随时都要叨念“争取群众”

瑞金沙洲坝红井。(资料图片)

  □彭小青

  中央苏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发源地。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模范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苏区时期,毛泽东第一次到兴国时就深刻指出:“随时都要叨念‘争取群众’。”1934年,毛泽东在“二苏大会”上强调,要“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我们是这样做了么,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他是这么说的,也是带头这么做的。 

  用自己的药救生病的孩子

  1933年春,毛泽东工作之暇,带着警卫员吴吉清,来到叶坪附近的庙背村,想找几位老乡聊聊天,了解民情。刚进村,迎面便碰上一个人焦急地走来。毛泽东赶紧叫住他,问他什么情况。原来这个村民叫谢长发,他没想到在这遇到毛泽东,连忙急急地说:“毛主席,我家孙子得急病了,浑身热得烫手,不省人事,这怎么办啊……”毛泽东一听,带着吴吉清往谢长发家里赶,经询问,知道小孩昨晚在山上寻牛,淋了雨。孩子的爷爷难过地说:“这孩子是我家的独根子,要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对得起在前线当红军打仗的孩子他爸爸呀!” 

  原来还是红军家属,毛泽东忙安慰道:“不要紧的!吃点药就会好。”忙叫吴吉清回叶坪村把退烧药片拿来。吴吉清犹豫着不愿动身,他知道这是毛主席仅有的几片退烧药啊!可一看主席严肃的脸色,只好快步去拿了药来。 

  毛泽东接过药片,亲手将药片喂进小孩嘴里,叫吴吉清拿来湿毛巾敷在小孩额头退烧。随后,他又将剩余的药片分成几个小包,嘱咐谢长发按时给小孩服药。一切安排好,毛泽东才起身告辞。刚走出门槛,毛泽东又转回身子,向吴吉清要了两张苏区纸币,塞在老人手中,说:“这两块钱是我们这个月的伙食尾子,你拿去给小孩买点东西吃吧!”谢长发说什么也不肯收下。 

  毛泽东只能劝他:“大伯,收下吧,治好小孙子的病,好让你在前线的儿子放心,多消灭白军,让穷人都过上好日子。” 

  谢长发激动地握住毛泽东的手。他想:毛主席把自己的药都拿来给孙子吃,有这么好的领头人,一定能带着我们过上好日子。心中更加坚定了决心,一定要照顾好家里,不给当红军的儿子拖后腿。“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在毛泽东眼里,群众无小事,都值得拿到会上来讨论,时刻挂在心上。 

  办托儿所,免去劳动妇女的后顾之忧

  毛泽东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妇女同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来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 

  中央苏区青壮年男子都去参军了,农业生产劳动力严重不足,为了不让土地荒芜,保障军民粮食供给,苏维埃政府动员苏区妇女解放思想挑起大梁。白天,她们学习犁田、耙田;晚上,她们做草鞋支援前线,照顾家庭抚育小孩成了一个难题。了解到这个情况以后,为了解除她们的后顾之忧,毛泽东叫朱开铨在武阳试点,组织开办起全苏区第一所托儿所,特地嘱咐他说:“那里的妇女同志要下田,又要带小孩,很辛苦。你去那办个托儿所,小孩白天放在那里,晚上带回去,为她们解决些实际问题。” 

  至1934年2月中旬,武阳下州坝开办了两个托儿所,每个托儿所有一个主任,其中上屋子托儿所的主任是朱载秀同志,有20个小孩,其中14个是红军家属的小孩;下屋托儿所的主任是邓清香同志,有23个小孩,其中19个是红军家属的小孩。这些小孩多数是处于哺乳期的婴儿,每个托儿所有4个看护人。托儿所用的房子光线亮堂,孩子们睡的床高约5寸,能爬的孩子在床上,自己可以上下,小的孩子就睡在箩里,会坐的坐在椅子上,由群众募集了许多玩具给孩子们玩耍。这样的托儿所开办起来后,当地群众非常高兴,非常支持。它帮助劳动妇女减轻了抚育负担,使每个劳动妇女尽可能地参与生产及苏维埃各方面的工作,并且使小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与照顾。解除了后顾之忧的武阳区妇女,争着犁田耙田,劳动成果甚至超过了男劳动力,在农耕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央政府曾在那里召开过春耕生产运动代表大会(即春耕生产运动赠旗大会),毛泽东亲自给武阳区和石水乡颁发了“春耕模范”的锦旗,并号召全苏区向他们学习。 

  这里托儿所的成功开办经验,毛泽东随后指示要在各区推广,每乡都要建立一个模范托儿所。截至1934年4月,仅瑞金、兴国两县就开办了249个托儿所。毛泽东还派专人定期检查托儿所的工作,详细检查托儿所的小孩子有多少、红军家属的小孩子有多少、乳妈有多少,关心他们的工作怎样进行,有什么困难。同时把托儿所组织的经验和教训登载在《红色中华》上,使未建立托儿所的地方能借鉴,把托儿所建得更完善,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苏区时期开办托儿所的成功经验,到延安以后也在一直沿用,办起了保育院。 

  为解决劳动力和生产工具不足的问题,政府又在各地组建了耕田队、犁牛合作社、劳动互助社,老年妇女则参加编箩筐、晒垫,制扁担、锄柄等,为农业生产服务;为解决群众和红军吃盐难、吃菜难等问题,苏区妇女熬硝盐,晾薯干。而苏区群众更是自发组成担架队、运输队、救护队、慰劳队、洗衣队,为革命作出了积极贡献。把群众放在心上的政府,也得到群众的衷心拥护。 

  通过调查解决群众实际问题

  毛泽东还非常善于通过调查研究来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通过对一些典型例子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发现各地工作中创造的鲜活经验,再推广到其他区域,帮助到更多群众。“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 

  在“二苏大会”召开前,毛泽东在长冈乡和才溪乡调查,每到一个村庄,都住在贫雇农家里,和群众同吃同住,并且天天都是黎明即起,帮助群众犁田、插秧、劈柴。他刚到长冈乡调查时,乡干部就向群众借来了十多块门板的几十条板凳,给调查团的同志铺床。毛泽东知道了,便问:“门板和凳子是从哪里搬来的?”乡干部回答说:“向群众借来的。”毛泽东说:“群众睡觉要关门,吃饭要坐凳,你们赶快送回去,我们在楼板上开个铺就行了。”经过乡干部的再三解释,才答应留下三块门板,给体弱的同志睡,毛泽东睡在楼板上。毛泽东没有官架子,用“甘当小学生”的谦虚诚恳态度来调查,群众都非常愿意向他反映情况,讲心里话。所以,每次调查,毛泽东都能得到真实情况。 

  毛泽东非常细心地了解到了当地群众的生活状况,详细记下与往年的比较情况:家家分到了木梓岭,油有多余;豆子换盐,但由于国民党封锁,食盐量大减;吃肉与以前比,贫农增了一倍,工人增了二倍,过去要不是逢圩,即使过年过节也吃不到肉,现在每逢圩大家都要买点肉吃了;鸡鸭多数自己吃了,过去则多数卖出;生活好起来,柴火少出卖,因有许多人不需卖它换钱了;衣增一倍,贫农、工人每年制新衣的支出较过去多了一倍……通过实地调查,毛泽东深深感受到两个模范乡有如此的工作成效,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干部十分注意关心群众的生活,使人民群众的生活能随着革命事业的发展得到切实的改善,从而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 

  毛泽东把长冈乡调查和才溪乡调查印发给“二苏大会”的代表们学习,把这两个乡当作关心群众生活与组织革命战争密切结合的工作模范,高度评价和表扬了两个乡的工作成效和经验,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把这个好做法推广开来。苏区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许多困难,在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关心下,互相借鉴,互相学习,组建起耕田队、换工队、犁牛站、耕牛合作社以及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等等。使得一个一个困难都得到解决。 

  毛泽东在中央苏区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关心群众生活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带领工作人员挖“红井”,帮助沙洲坝人民解决吃水困难;解决群众出行难,修“红军桥”;帮助农民车水抗旱;为谢大娘开“天窗”……数不清的佳话,世代流传。苏区群众说:“红军共产党什么都想到了!”“政府工作人员真正顾乐(爱惜的意思)我们!”这是苏区群众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苏维埃政府也成了群众时刻叨念的政府。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视觉
   第05版:全南新闻
   第06版:民生
   第07版:新松
   第08版:文化
毛泽东:随时都要叨念“争取群众”
“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
勤政廉洁 风范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