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春贤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毛泽东在赣南从事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等革命实践中,勤政廉洁,一心为民,为建立、巩固和发展中央苏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光辉业绩,留下了极为丰厚的宝贵精神遗产。毛泽东的丰功伟绩和崇高风范,永远铭记在人民的心中。
官兵平等
1930年4月11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攻占了信丰县城,全县人民充满着胜利的喜悦之情。红四军第一纵队教导队五六十个学员住在县城的一个教堂里。据时任红四军第一纵队参谋长萧克后来回忆:当时由于贯彻了古田会议决议,官兵关系已有一些改善。但军阀主义残余并没有完全肃清。同时,教导队学员中有许多俘虏成分。毛泽东在上一年12月古田会议上强调:“加紧官兵的政治训练,特别对俘虏成分的教育要加紧。”于是,他邀请毛泽东给第一纵队教导队学员作指示。
4月12日上午10时,在萧克等人的陪同下,毛泽东身穿灰色军装,脚上穿着草鞋,两眼炯炯有神,来到教导队驻地看望学员们。霎时间,掌声雷动,震耳欲聋。毛泽东亲切地向大家招手致意,会场上渐渐平静下来。毛泽东开始讲话。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妹子,嫁到一户人家当媳妇,夫妻感情很好。但是婆婆经常虐待她。一有空,她就流着眼泪向别人讲她的苦处。后来她生了儿子,儿子长大成人,娶了媳妇。她也仿照婆婆的做法,经常折磨儿媳妇。同样,儿媳妇也向别人讲她的不是……”毛泽东边说边做手势。
学员们聚精会神地听着,只见毛泽东略微停顿后话锋一转:“现在你们是教导队的学员,毕业后要当官长。红军官兵都是革命的同志,在政治上是平等的,官长对士兵要讲道理,不要打骂!婆婆磨媳妇,媳妇最不满意。你们当了婆婆又去磨媳妇,你们想想媳妇满意不满意呢?那怎么能够团结一致去打倒国民党军阀呢?”
毛泽东的话音刚落,学员们又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快乐的欢笑声。学员们深有感触地说道:“毛委员讲得多好啊!只要遵照毛委员的教导,走毛委员指引的路,革命一定能够胜利!”
灯笼泡椒
1930年5月2日,红四军攻克寻乌,随后在安远、寻乌及广东平远发动群众、筹措给养、扩大工农武装。毛泽东利用红军分兵发动群众的机会,在寻乌县委书记古柏协助下,进行寻乌社会调查。
毛泽东生活俭朴,平易近人。时任红四军前委警卫连新兵班战士吴吉清后来回忆:“我到了马蹄岗后才认识毛主席的……主席生活非常艰苦朴素,和战士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菜。主席常穿草鞋,有时也穿布鞋,戴圆顶斗笠,有时也用雨伞(红纸伞)。”经过一二十天的细致调查,毛泽东收集了许多材料。为了进一步核实调查记录,他与古柏商定,再召开一次调查总结会。这次会议来了很多人,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素材,毛泽东十分高兴,会后请大家一起吃饭。饭菜共八桌,饭是糙米饭,还有白菜、豆角等几个素菜,外加一小碗灯笼泡椒。
毛泽东和大家一样,手里端着碗站着吃饭,其乐融融。有个同志发现毛泽东没有吃辣椒,就好奇地问:“毛委员,难道您不喜欢吃辣椒吗?”
“我是湖南人,很喜欢吃辣椒!”毛泽东微笑回应,“不过这几天我的胃不太好,不大敢吃。”
另一个人热情地介绍:“毛委员,这是寻乌本地的灯笼泡椒,别看它大,却不辣。不信,您尝一下?”
“哦,是这样。我们湖南的辣椒可不同,虽然只有小指头那么大,却辣得厉害。”毛泽东一边说,一边将筷子伸到碗里夹了半个大辣椒,试着咬了一口,轻轻地嚼一嚼,脸上挂满了笑容:“嘿!果真不辣。这真叫大而无用。”
毛泽东又用筷子指了指装着辣椒的碗,大声说道:“凡事不能光看外表。虽然灯笼泡椒看起来很大,人们以为辣得很,但是它却一点也不辣。尽管我们湖南椒小,却辣得很!正像国民党反动派,别看他表面上强大,实际上却是中间空空的灯笼泡椒,而我们个个都是湖南椒!”
听了毛泽东的这番话语,大家深受教育,都会心地笑了……毛泽东正是通过寻乌调查,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表现了毛泽东开辟新道路、创造新理论的革命首创精神。
夜宿禾桶
毛泽东强调:“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他在赣南苏区进行革命斗争,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
1932年7月,广东南雄、水口战役后,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发出关于筹措给养和整理补充的命令。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和红军,撤离水口,返回赣南苏区。
7月中旬的一天,毛泽东不辞辛劳、风尘仆仆来到了信丰县城长生村新屋里。他到住处一看,破旧矮小的房间,蚊子成群结队飞来飞去,隔壁是一间牛栏,门口是污泥坑,污浊的臭气扑鼻而来。这样的地方不要说住十几个夜晚,就是待一天也实在难过。毛泽东一贯清正廉洁,从不使用特权。他打算白天到厅堂办公,晚上再想想办法。
晚饭后,毛泽东叫勤务员陈昌奉、吴吉清等一起到屋后的小山岭乘凉。岭前是一片晒场,岭上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毛泽东指着晒场说:“今晚我们就住在这里。”
“这里既没房屋又没有棚子,怎么睡?”陈昌奉瞪大眼睛,诧异地问。
“那不是棚子吗?”毛泽东抬手一指。
陈昌奉顺着毛泽东手指的方向望去,在月光的照映下,看见晒场旁边摆着两个四方形的禾桶。
“你们去把它抬来,相互斜靠在一起,搭成‘人’字形。”毛泽东脸上绽开了笑容,将两只手掌靠成一个“人”字形,“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棚子吗?”
几个勤务员把两个禾桶抬到一个较平坦的草地上,斜靠起来,上面横盖一方篾搭子,棚子里面铺上灰色的旧毯子和一床打了补丁的白床单,旁边放着灰黑色薄被子,一个住宿棚子就这样简单地搭成了。
夜深了,松涛阵阵,清风习习,真是凉爽。
天亮后,勤务员们收起地铺,把禾桶放回原处,好像昨天晚上没有这回事情。毛泽东风趣地说:“住禾桶有三个好处:一是没有臭虫蚊子;二是空气新鲜;三是凉爽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