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春生 郭小华 曾一柳
1930年10月至1931年7月,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先后发动三次大规模军事“围剿”。只有三四万人的红军面对疯狂来敌,如何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毛泽东对这个历史课题作出了回答:“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人民条件,最重要的条件
1930年6月,李立三要求红军攻打武汉、长沙、南昌等中心城市,实现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在此情形下,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不得不率红军离开农村革命根据地攻打长沙,结果失利。10月下旬,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为挫败敌人阴谋,“唤起工农千百万”,毛泽东在选择反“围剿”战场时,第一条就是必须有积极援助红军的人民。毛泽东强调:“人民这个条件,对于红军是最重要的条件。这就是根据地的条件。”“当敌人大举进攻红军时,红军总是从白区退却到根据地来,因为根据地的人民是最积极地援助红军反对白军的。根据地的边缘区和中心区,也有区别;对于封锁消息、侦察、运输、参战等事,中心区的人民比较边缘区为好。”根据这些条件,红军全部战略退却到人民条件和地理条件俱佳的宁都黄陂、小布一带地区。红军战略退却行动的完成,表明党和红军的工作重心事实上又重新从城市回到了农村,表明红军坚定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正确道路。
12月上旬,毛泽东在黄陂主持召开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政治报告。会后,总前委根据毛泽东讲话精神,在黄陂印发了著名的《八个大胜利的条件》。其中分析道:“我们得到群众帮助,担架队运输队救护队,报告敌情,带路做交通,到处都有革命群众出力帮助,敌人没有。”“就来一个坚壁清野,号召群众参战,给他一个久困重围……我们又大贴标语,又做白军士兵宣传,敌人又很动摇,还没有开始打仗,敌人就步步失败了,我们就步步胜利了。”
12月下旬,毛泽东在小布召开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会上,毛泽东作了誓师动员讲话,说敌人已经开始掉进我们的陷阱,敌情、地形、人民等条件,都已发生了改变,利于我而不利于敌,胜利就在眼前。
几天后,在毛泽东等人的指挥下,红军以“天兵怒气冲霄汉”之势,取得龙冈、东韶战斗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一次“围剿”。毛泽东在小布高度称赞第一次反“围剿”胜利是“红军史上第一次大胜利”!这是实践和历史的结论。从此,红军大胜利开始燎原中华大地,直至最终取得全面大胜利。
上下团结,人民群众拥护支持
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红军主力3万余人在苏区北部边缘地区开展工作。为做好反“围剿”准备,在红军和群众中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政治动员。1931年3月20日,毛泽东在黄陂签发第四号通令《二次战争的意义,目前敌我的形势和争取二次战争胜利的准备工作》,要求红军各军部和地方苏维埃政府充分作好第二次反“围剿”的政治动员,红军部队和各县、区、乡,各级都要召开动员大会、誓师大会,深入进行政治动员,鼓舞斗志,明确任务;要求地方苏维埃政府要热烈慰劳红军,做好瓦解白军的工作等。
3月下旬,红军为引敌轻进,红军主力由苏区边缘地区南移到苏区的中心,毛泽东率红军总部则移至宁都青塘。
4月中旬,中共苏区中央局在青塘召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坚决主张“诱敌深入”的方针,把敌人引到苏区内,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并且阐明:敌人兵力虽多,但弱点不少,指挥不统一、官兵不一致、没有群众帮助、军心恐惧、地形不熟、给养运输非常困难等;红军数量虽少,但优胜条件很多,上下团结、求战情绪高、受到苏区人民的热烈拥护和支持、地形熟悉、便于灵活地打击敌人。由此,会议再次肯定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决定在苏区艰苦斗争,迎击敌人。
青塘会议后,在毛泽东等人的指挥下,红军由西向东横扫,仅用半个月时间,横扫七百里,痛快淋漓地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大胜利。
发动群众,坚壁清野
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毛泽东旋即于1931年6月2日主持召开红一方面军临时总前委会议,对红军的攻势作战作出周密部署,决定仍以赣南为中心,进行第三次反“围剿”的准备工作。工作重点是发动群众,扩大苏区,筹粮筹款。
赣西南苏区在各级党政领导下,健全党的组织机构,加强地方武装的领导。设立赣东、赣南、永吉泰等3个特委,具体领导各县党政工作及地方武装;建立健全赤卫军,发放5000支左右的好枪,每个县建立了红色警卫营或独立团,区建立特务队或游击队。在赤卫军中设立侦探、向导、交通、担架、慰劳、救护、破坏、运输、洗衣等参战支前群众组织;发动群众在苏区的路旁、墙壁上、桥上、树上等处写三次革命战争的口号和标语,兴国、宁都、于都、瑞金等县认真执行“坚壁清野”命令,紧张有序地转移牲畜家禽,埋藏粮食、用具,将煮饭的锅、制米的砻碓等一切生活用品都隐藏起来,甚至连水井都填掉,达到疲敌、饿敌、盲敌的目的。短短的1个多月,苏区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作好了粉碎敌人新的“围剿”的各项准备。
各项工作准备妥当后,敌人开始向闽赣边大举进攻。为了让敌人疲惫失误,毛泽东果断地率领红军主力从福建千里回师,战略退却到兴国地区,先后出击莲塘、良村、黄陂、老营盘、高兴圩、方石岭等地的敌人,六战五捷,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胜利。
红军之所以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主要是得到苏区人民群众的坚实支持和配合。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一样:“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