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明
人们常说某些年纪大而犯了错受到处罚的官员是“晚节不保”。这种情况当然不少。有些官员,前期兢兢业业,安分守己,但到了退居二线甚至退休以后,却心态大变,一改以往的作风,走向了另一面。这些人伸手之后,自然还被“捉”了,否则,人们也不知道他们的晚节没保住。
2023年10月7日《中国纪检监察报》7版便刊发了这么一个案例。湖南湘西州政府办公室原二级调研员龙银珍,临近退休疯狂敛财,最终落了个身陷囹圄的下场。龙银珍家境贫寒,是典型的“农家女”出身,用她自己的话说,小时候“能吃上一碗大米饭就很开心幸福了”。20岁那年,龙银珍正和父母在田里插秧,村支书通知她到乡政府参加招聘干部面试,从此改变命运,从基层干部一步步干到了市直单位正处级“一把手”。龙银珍回忆:“刚开始时,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工作我都不敢懈怠。”然而,快退休时,她开始惶恐不安,想着“退休之后如何才能生活无忧,富足享受”,于是,贪念油然而生。也正在这个时候,她意外地兼任了湘西州“智慧湘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于是,利用管项目的机会,龙银珍大肆敛财,成立“影子公司”,甚至幻想着变身“上市公司老总”,过上奢靡享乐的晚年生活。可惜,这些最终成了一场噩梦。2023年3月,龙银珍因犯贪污罪、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真是晚景不堪了。
需要说明的是,与公权力有关的所谓“晚节不保”者,他们在早期定然是有“节”的。那些从参加工作开始便琢磨着如何利用岗位条件实现私利最大化的人,是没资格说“晚节不保”的,因为他们根本就无“节”可言。这种人堕入深渊,是一种必然。他们的落网,只会让人们拍手称快,一点也不值得同情。而“晚节不保”者,就有所区别了。看在他们前期努力工作的份上,人们往往对其结局表示遗憾。从龙银珍的案情来看,她的初心倒没什么大问题,真正的问题,就是出在后期。所以,她基本可以算得上一个没保住晚节的干部。
为什么那些干部年富力强时能抵制各种诱惑,战胜各种挑战,到了一定年纪,“船到码头车到站”时反而改变立场,放弃原则,在不当利益面前败下阵来?这是很值得公职人员警醒的现象。
晚节不保者,往往是因为受外界干扰,以及年龄老化、职务调整等现实问题的影响,导致“三观”发生了重大改变,于是随波逐流,放任自我,渐失节操。说到底,还是定力不足、修炼不到家所致。就如龙银珍,一想到现实问题,很快成了一个疯狂逐利之人,可见先前的防线筑得并不牢固。
在大量的案例面前,公职人员不能做围观者,而应由人及己,通过那些晚节不保者的下场,不断吸取相关教训,让自己认识到守住晚节的重要与不易,避免重蹈覆辙。
这些教训,应当让我们时时心存戒惧,认识到人在职场,“危机”无处不在。权力也许让人感到美妙,但权力同时是有风险的。与权力结缘的诱惑五花八门,无孔不入。一个人手中有权时,很容易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由此迷失自我,放纵欲望。这个时候,尤其要注意保持清醒的头脑,让自己在权力带来的喧嚣与炽热中冷静下来。要经常算算“眼前账”与“长远账”,想清楚“利害关系”,对权力始终保持敬畏之心,不敢越雷池一步。
保持晚节,要常温“初心”,不变颜色。一个人工作数十年,如果较早走上领导岗位,掌握权力的时间便比较长。很多干部,刚参加工作时满腔热情,胸怀天下,想的是做一个受人欢迎的好官。但是,随着地位的提升,权力的扩大,有些人走着走着就走岔了。常常问一问初心,想想“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知道自己的来路与归宿,就能防止自己步入歧途,始终行走在正道上。须知对掌握公权力的人来说,唯有行正道才是安全的。
一个人要想节操不变,就得把自我修炼当作一辈子的事。诗经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万事开个好头不难,难的是坚持到最后。一失足成千古恨,一招不慎前功尽弃的现象历来不少见。规避这种情况,需要自己无论何时何地何境,都不可放松自我要求。要把学习当作终身的事,尤其是常常惦记着纪法“紧箍咒”,时时清扫心灵。要把信念当作关键的事,山崩地裂不为所动,坚决不让杂音入耳。要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保持定力,对各色诱惑无动于衷。如此这般内外兼修,炼就“金刚不坏之躯”,才能成为最终的赢家。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临近退休或者进入暮年,越要慎终如始,珍惜以往的名节,不在底线面前让步,不在品性上面降标,不给人生留下任何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