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敏
“县林业局原一级主任科员刘善发,利用职务之便为多名林业项目老板在项目承建方面提供帮助,非法收受财物88万余元,最终受到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近日,会昌县纪委监委通报了一批乡村振兴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典型案件,教育全县党员干部引以为鉴。
2023年以来,会昌县纪委监委切实扛起监督保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紧盯群众急难愁盼的“痛点”、政策落实的“堵点”、权力运行的“淤点”,压责任、强监督、促整改,以过硬措施全力护航乡村振兴。
三级联动 打通基层监督“神经末梢”
该县将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列入县乡村“三级联动”监督重点,让监督检查由原来伸出去的“一根手指”,变成了有力握紧的“一个拳头”。
一方面,该县将19个乡(镇)划分为5个协作组,协同机关纪检监察室和派驻纪检监察组,采用“1个纪检室+2个派驻组+N个乡镇纪委”的模式,聚焦乡村振兴领域五大类26项监督重点,开展片区协作监督检查,实现监督触角全覆盖。另一方面,以“1+N+X”监督清单为指引,下发《乡(镇)村联动监督检查工作提示》,乡镇纪委干部及所联系的村纪检委员组成监督检查组,不定时交叉到非联系村,对重点对象、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和重大事项进行督查,通过交叉互查,有效破解本村之间碍于情面“不愿监督”的问题。
“开展村级交叉监督检查,完全避开了熟人圈子,人情干扰少了,顾虑也少了,开展监督更能放开手脚,监督质效也大大提升。”该县筠门岭镇纪委负责人说。
提级监督
护好村集体“钱袋子”
“我们通过核实,发现你村只请人翻耕了40亩左右的农田,这80亩的翻耕费用是怎么来的?”该县纪委监委专项监督检查组在庄口镇大排村开展提级监督时不断向该村党支部书记追问。
该县纪委监委把“三资”提级监督作为护航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坚持关口“前移”,推动力量“下沉”。联合该县农业农村局、财政局,组成5个督查组,采取进村“查”、实地“核”、入户“访”等方式,对集体“三资”多、债权债务规模较大、群众反映问题比较集中以及权力密集、资金富集等廉政风险较大的34个重点关注村(居)开展提级监督,从严整治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及集体“三资”管理中存在的监守自盗、化公为私,贪污、侵占、截留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和上级惠农补助等问题,全面提升基层监督整体质效和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
去年以来,该县共查处农村集体“三资”领域问题54个,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66人。
巡察监督
解决群众“愁难事”
“真没想到,巡察组这么快就处理好了去年耕地补贴的事……”该县清溪乡清溪村村民老陈拿着刚发回来的耕地补贴,喜笑颜开、连连称赞。
此前,巡察组在巡察清溪乡时,查阅资料发现清溪村2022年耕地地力补贴发放存在异常。为进一步加强对耕地补贴落实情况的监督,巡察组通过数据比对、向村干部了解、入户走访等方式,对该村耕地补贴面积、补贴发放情况进行核查,发现该村对上级的政策理解不精准,将本应发给162户群众的4.9万余元耕地地力补贴全部打入村级股份合作社账户。针对此问题,巡察组督促清溪村立即将补贴退还给农户,并举行现场清退仪式,获得群众一致好评。
该县将乡村振兴领域作为巡察重点,深入查找农村集体经济的“家底子”、农业的“命根子”、项目资金审批分配的“印把子”后面的责任、作风和腐败问题。把加强乡村规范管理和推动解决问题作为巡察工作的落脚点,对群众反映强烈并能够及时解决的问题移交给乡村,并要求立行立改,不断提升群众的参与度和认可度。
“小切口”监督
推动乡村振兴“大作为”
该县强化问题导向,推动靶向纠治,聚焦农补资金、乡村振兴项目资金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等领域,紧盯关键人、关键事、关键点,细化为涉林领域、殡葬领域、农经合、粮食补贴、高标准农田、圩管队资金管理使用等近10项乡村振兴领域“小切口”专项整治,制定实施方案,确保整治内容明晰、整治措施明确,使监督更加具体。同时,坚持问题查处、整改落实、建章立制、优化治理同向发力,综合运用问题抄告单、整改提醒函、纪检监察建议书等方式,推动责任部门建章立制、堵塞漏洞、推动治理。
“针对殡葬领域突出问题,我们向县民政局下发纪检监察建议书,督促其加强对殡葬领域和公益性公墓建设的日常监督、指导和管理,全面规范相关审批程序和收费管理,推动公墓骨灰堂专人管理、费用公账管理、骨灰闭环管理等一系列机制完善。”会昌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聚焦乡村振兴领域存在廉政风险,共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工作提醒提示函17份,推动以案促改、整改整治问题48个,推动建立和完善制度1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