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明随想

  □文瑞

  清明前夕,我踏上了归乡路。这天,跨越三省,从浦江之东到赣之南,目之所及,春雨绵绵,天空阴晦。“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种阴沉沉的天气似乎特别适合春祭,灰色调的境界,轻易就让人进入一种“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情愫中。

  高铁往南疾驶,向着远方的故乡。进入江西境内,气氛陡然肃穆,此时,青蒿疯长,野花绽放,如同人的思念,漫无边际。

  遥想老家,可以远望抚河的父亲的坟,或许早已长满了青草与野蒺藜花了吧?疫情三年未曾走近,清明墓未扫,冬至土未添,父亲一定会感到孤冷,一定会责备我们的了。

  遥想故乡,单独留在赣州的母亲的坟,或许也蒙上了厚厚的尘埃了吧?一侧的衣冠不够温暖,她在等着与千里之外的夫君相聚,可我们却耽搁了一个清明又一个清明。

  五个小时的车程,长不长?两千里的路程,远不远?路迢迢,眼往故乡眺;空濛濛,心下清明雨。怀揣着一腔思念,人们出离都市,走向旷野,从四面八方往各自的故乡涌去。

  透过车窗,清明景状愈加凸显。人间四月,莺飞草长,青山如黛,大地如画。时不时可见一条春情饱满的溪流,溪流旁边的草甸上有几个顽童在放飞纸鸾,纸鸾被季风追赶得翩跹起舞。我以为,故乡的风最传情,清明的雨最多情。春天的暖意中夹着风的阴柔,徐徐疾疾地吹拂着那些新插的色彩艳丽的纸幡,恣意地向着天空散发着长长的幽思。

  我注意到,坟山上有许多人在提前扫墓。那些多情多孝的子孙,身子匍匐,跪对祖先沉睡之地,唤动一脉相承的家族血气,祭祖行礼,叩拜逝者。一路南去,离客家地区渐近,庄严气氛愈浓,春天的祀事如泣如诉。

  当然,清明祭扫时,有一些动作是不可或缺的。比如,必定要聚拢多多的年轻人一起参加祭祀,既壮族威,也象征着家族兴旺;比如,必定要带上一匹干净的毛巾,汲水湿润后,轻轻地拭净碑刻,让先人的讳号及一长串的孝子贤孙的名字再一次锃亮起来;必定要带上—把砍刀或锄头,把坟茔各处的杂树、野草除尽,让远山引来的风水直接滋之润之;也必定要从附近取来一些新土,覆之盖之,让坟头焕然一新,也一年年地拔高它的气势;也必定要捧上一束菊花,允许的话,还会点燃香烛、焚烧冥钱、插上纸幡、鸣放鞭炮……千百年来,这些仪式被井然有序地传衍下来,形成一种蕴含着顽强力量的民俗文化,浸濡于一个个姓氏的子嗣的血脉中,并随着他们年岁的渐长而日渐强盛。

  民俗的力量是强大的。民间传言,今年闰二月,有习俗说清明之日不上坟,于是我们决定提前一天上山扫墓。这日,睁开眼便心情大好,但见春和景明,天地谐然。谁知没多久却是滂沱大雨,好在一个时辰左右,雨歇了下来,人们蜂拥上山。是呵,天亦有情,怜惜田野山间的芸芸众生,也动容于人类这种孝感天地的浩大之举。

  因为时处春天,祭扫之哀也有些诗意起来。也难怪,古人会创造出这样一种既慰藉先人也安抚生者的说法:扫墓,扫墓,扫净坟茔之尘,亦扫净心底之垢。

  写到这里,我忽然有一种感慨:说到底,清明祭祀可不可以理解为,是生者以孝敬、怀念的名义,释放蓄积一年之久、四季之重的情感,求得内心的净空与清明,重拾一份精神力量呢?是不是当对先祖们致以感激,也对慎终追远的子嗣们致以敬意?正是五千年生生不息地对祖宗崇拜的民俗信仰,令一个个姓氏、一个个家族瓜瓞绵延、尔昌尔炽。

  清明时节,夜不能寐,我作如此思想。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
   第04版:综合
   第05版:时事
   第06版:文化 旅游
   第07版:赣江源
   第08版:文化 悦读
重拾书写的美好
春至八境台
清明随想
桃江望山
小巷深深
枝头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