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平
从赣县城区出发,一路向南,不到一小时车程,便到了赣县区王母渡镇。当地人俗称这里为“桃江”,称自己为桃江人。
桃江多山。郁郁葱葱的山峦,孕育了勤劳朴实、开明务实的民风。在这里,走出了清末时期赣州新学的创始人、实业家刘景熙,他和叔叔刘树堂一道致力办新学、兴实业,为救国图强不懈探索。
连绵不绝的群山,也是我们党开展革命斗争的有利掩护。90年前,在群山的掩护下,中央主力红军在此突破了敌人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如今,矗立于桃江后山的永固楼,这座被党史专家称为“长征路上保存最完好的碉堡”,默默私语着那段殷殷血火的岁月。
在桃江河畔的立濑渡口,留守苏区的陈毅、项英等领导人,正是从这里跳出了铁桶“围剿”,趁着夜色翻越一座又一座的高山,来到油山开展游击战争,坚持到最后胜利,为中国革命保留了火种。
桃江的山,到底有着怎样的魔力?油菜花时节,我们泛舟于桃江之上,寄情于青山之间,实地感受这片山川的特有魅力。
沿着潭埠村的脐橙基地拾级而上,只见果农们或修剪枝条或松土施肥,用辛勤劳作种下一个个丰收的希望。据介绍,经过多年的打拼,王母渡镇现有脐橙园1576个,种植面积5.2万亩,年均产量达3000万公斤,面积和产量均居赣县区第一、赣州市前三。
其实,王母渡镇不仅盛产脐橙,种出这些甜甜果实的人们,还有一颗甜橙般的心。去年甘肃发生地震时,果农彭邦耀向灾区一口气捐赠5吨脐橙,这位朴实的汉子看到同胞正在受苦,就想着送些脐橙,让日子多些甜味。我们见到彭邦耀时,他依旧忙得不可开交。
桃江人的古道热肠,让桃江之畔成为创业热土。在桃江富硒产业园,我们遇到了职业经理人谭绍平,热心肠的他正拉着农技员为犯病的番茄“会诊”。一起蹲在棚里的,还有外来创业的95后大学生胡彬和山东寿光的农技专家赵登学。他们聊到的小番茄基地,有60亩的种植规模,目前正处采摘阶段,20多元一公斤的小番茄热销南昌、浙江金华等地。在这个产业园,54个蔬菜大棚无一空置,近百名外地人在此创业、奋斗。
一侧是大片的脐橙园,另一侧是占地20.4万亩的荫掌山林场。12年前,我曾来过这里,采访坚守大山的护林员。这一次,伟岸挺拔的荫掌山,依旧吸引着我们的目光。在林场工人郑瑞桃的带领下,我们坐着皮卡车在山中穿行。一路上,这位扎根林场20多年的护林工人不断细数林场的好,涵养生态、促进就业、带动致富。郑瑞桃说,他们正在打造竹笋两用基地,未来还要发展森林旅游,让更多的人走进荫掌山。“有人气就会有财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郑瑞桃的眼中有着幸福的憧憬。
说话间,我们来到山顶的瞭望塔,站在一脚踏三镇的位置,我们得知眼前的这片山林发生过许多令人感动的事——“20多年坚守大山”“两代人接力护林”“十多年没有发生过火灾”……一桩桩、一件件,让我们蓦然想起,这些奋斗者们的目标,不正是把赣州建设成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在桃江望山,江山是如此多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