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仰望睦埠

  □罗光辉

  睦埠是个村,是兴国县龙口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睦,和谐、亲近之意,埠,意为码头,睦埠是个传统的古码头。

  草长莺飞的季节,我在赣县区的三溪镇采风。午餐后,和朋友一起闲聊,聊到乡村振兴时,一位镇领导说:“离这不远有个村,这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儿曾有个人,一个背着黄金去讨米的人,他叫刘启耀,习近平总书记讲过他的故事,想不想去看看?”“想,现在就去吧。”说走就走,车子在乡野的风景中奔驰,我让所有的脑细胞活跃起来,想象着睦埠这个村,想象着刘启耀这个人。

  睦埠到了,灿烂的阳光照耀着错落有致的村舍。村旁的潋江,泛着迷人的碧波,缓缓地流向贡江,流向赣江,流向长江。

  一下车,我就看见一棵奇特的树,密密细细的叶儿,如柳似松,枝条繁茂舒展,在条条绿叶簇拥的枝条末端,长出一段段殷红的穗子,那些花红红的,火树火花,满树的“火焰”。当地人介绍说,那叫红千层。“红丝尽显越千层,好似枝头挂喜灯”,一幅妙不可言的画。我们在画前留影,画在心中,人在画中。

  村子里有一段古墙,它静静地矗立于潋江岸边,望云卷云舒,看花开花谢,听潮起潮落,察人来人往,见证着人间沧桑,诉说着古今巨变。江西电视台的一位朋友,站在那儿,神情肃穆,他是要发思古之幽情,还是要品盛世之巨变?

  时间过得真快,离开睦埠一月有余,2023年5月20日,我和几位战友在兴国朋友的陪同下,又一次来到睦埠,这次,我是怀着朝圣般的心情去的。

  村头,“睦埠,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标识牌格外醒目。村里,一条留得住乡愁的老街;村旁,一条唱过悲欢离合的河。

  睦埠村地势较低,地理环境处于劣势,海拔只有127.9米,经常发生河水内涝,村民收入较低,曾是江西省“十三五” 重点帮扶的贫困村。《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若干意见》出台后,睦埠人相信党,紧跟党,按照各级党委政府提出的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以创建红色名村为契机,以生态保护和古韵修复为第一要素,聚焦文化底蕴,擦亮红色名片,发展种植产业,着力打造“百姓富、生态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通过大手笔规划,高质量建设,集中连片推进村庄整治,融入当地红、古、绿文化元素,打造了涵盖“党群服务中心、刘启耀纪念馆、农家书屋、文明实践广场”等为一体的活动圈,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来这儿参观学习,接受红色教育,享受生态文明。这里建造了永祚第、墨庄、红军码头、早题渡码头等文化体验区,重修了民俗博物馆和江东庙等古建筑,新建了入村标识和环游骑行道,开发了沙滩旅游、苗木种植基地。短短几年,睦埠就成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旅游示范村,2018年获“全国生态文化村”荣誉,2021年被江西省委省政府授予“江西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漫步睦埠,享受人文与自然的和谐,探寻历史与文化底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

  村内,依山而建的“食有肉,居有竹”的农家院落,错落有致的建筑,满是情怀,极具韵味。起伏的山,流动的水,摇曳的竹,与参天的古樟树、翩翩起舞的白鹭、闲庭信步的沿江游客交织在一起,是诗,是画。

  永祚第,古代睦埠村的一座私塾,村里的能人进士都在这里启蒙。先生对求学者的鼓励、严厉和关爱,丝丝缕缕镌刻在学生的生命里。

  墨庄,黑底白字,理学大师朱熹的《墨庄记》把我们给吸引住了,南宋抗金名将岳飞题写的堂名刚劲有力。当地同行的小钟介绍说,睦埠先人刘式,官至史部员外郎,他为官清廉,一世清贫。刘式去世时夫人陈氏把五个儿子叫到身边说,你们的父亲一生酷爱读书、藏书,他的遗产就是这些书,你们要好好读书、爱书。刘式的儿子们也非常争气,五个儿子三个中了进士。在这里,墨庄书香,是最好的遇见。

  来到早题码头,小钟给我们出了个谜:“在娘家婀娜多姿,在婆家面黄肌瘦,休提起、休提起,一提起泪珠儿滴。”战友老李开口就答:“艄公手里撑船的竹篙。”小钟赞叹:“你太厉害了,当年睦埠村秀才刘泰坤也是这样答的,只不过出题的是为进京赶考的秀才们撑船的艄公。”据说,当时刘泰坤答完后,艄公连连夸赞:“正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秀才聪明,此去一定会中。”果然,刘泰坤考取了京城进士,授官修职郎,后来他回到睦埠修建了“早题码头”。

  谈话间,走过来一队队学生,他们活泼可爱,笑意写在脸上,清风吹拂,红领巾在古樟树下跃动。这是美丽乡村建设绘就的迷人风景,也是未来中国乡村的生动模样。

  睦埠村人永远不会忘记,刘启耀,原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他的精神是这个村的灵魂。

  当年,他从红军码头出发,风里来,雨里去,为革命队伍送粮送物,在和红军战士亲密接触中,他深切地感受到,只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才是人民大众的救星,才是中国的希望,跟着共产党走,跟着红军走,这是阳光大道,这是人间正道。

  1928年,刘启耀在鲜艳的党旗下宣誓:服从纪律,牺牲个人,严守秘密,永不叛党。心中有信念,脚底有力量,刘启耀坚定的脚步从码头走向乡苏维埃,走向省苏维埃,在省苏维埃,他赢得了“十二分节俭主席”的称号。在苏区,他是“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打灯笼”的领导者和实践者。

  1934年10月,主力红军长征后,刘启耀率部队在万安、遂川、泰和一带打游击。在一次激战突围中,刘启耀身负重伤,敌人以为他死了,到处吹嘘“击毙了江西省苏维埃主席刘启耀”。深夜,他醒了,他忍着伤痛爬到了他原来藏身的山洞,取出掩埋在乱石中的褡裢,系在腰间,沉甸甸的褡裢里装有13根金条和一些银圆首饰,那是党组织委托他保管的党的经费。之后,他化装成乞丐,隐姓埋名,一路乞讨,一路寻找党组织。风风雨雨,艰苦卓绝,最终,他把身上的经费分毫不差地交给了党组织……刘启耀背着金条乞讨的雕像,用无声的语言,向我,向千千万万的后来者,诉说着记忆中的历史。

  相遇,让生命的激情凝固。要离开睦埠了,站在村头,我又一次仰望,仰望那刷在墙上的标识牌,仰望那高耸云天的香樟树,仰望刘启耀纪念馆,尽管睦埠地势不高,但睦埠人的精神高度我无法丈量,睦埠人奋斗新征程的能量我无法度量。“讨米革命,启耀初心”,一束束耀眼的光——生命之光,信仰之光,文化之光,指引着睦埠人不断前进。

  仰望睦埠,心生敬畏。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融湾
   第04版:民生
   第05版:综合
   第06版:时事
   第07版:赣江源
   第08版:科教
仰望睦埠
艾米果的浪漫
墨韵溪山
梅湖美
撷几许偶得赠自己
青砖瓦黛飞白鹭
孜孜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