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裕平
前些日子清理家中杂物间时,在一个角柜里偶然发现一把小杆秤。秤杆不长且较细,秤星清晰可见,秤杆一头垂挂着一个铝质秤盘。从秤盘和秤的挂钩、提绳等配件来看,这秤的做工并不考究。
小杆秤是什么时候买的、在哪儿买的,我一点印象也没有。只记得1994年,我把父母从乡下接到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我将家中的“后勤大权”交给父母,让他们负责家中的油盐菜米。父母都是农民,为人老实本分,来到城里生活,依旧保持着那份谨慎和小心,每次上街买菜,特别是买鸡鸭鱼肉等比较贵的物品时,回来总要用小杆秤称一称,看看是否短斤少两、上当受骗。记得一天上午,父母买了一条草鱼,回到家一称,发现足足少了3两,又急忙返回菜市场“讨公道”。我不解,埋怨父母太较真,母亲却说:“人情送匹马,买卖争厘毫,我们不能眼睁睁吃亏。当年我和你爸如果不是那样精打细算过日子,怎么能养活你们十个小孩,还供你们上大学?”母亲的话里透着几分自豪、几分辛酸。
儿时印象中,家中年年超支,年年缺口粮,日子过得特别特别艰难。万般无奈之下,父亲会趁农忙空闲时间做点小本生意,比如贩卖鸡鸭之类的,挣点活钱贴补家用。那时,父亲房间的墙上整齐地挂了大中小三把秤,我们很好奇,常常想取下来摆弄摆弄,但不知何故,平日一向对子女呵护有加的父亲,却绝不允许我们触碰那些秤。有一回,四哥趁父亲不在家,偷偷地取下一把最小的秤,又是秤书包,又是秤青菜,甚至秤小板凳,大家笑得乐不可支。这时,父亲恰好回来,见状,狠狠地揍了四哥一顿。从此,我们再也不敢去触碰它们,而内心对秤也更加好奇。
直到有一次,我随父亲去赶集,才解开了心中的疑惑。七岁那年夏天的一个上午,我协助父亲在集市上卖鸡鸭,正当忙得不可开交时,突然来了三个穿着制服的人,拨开人群,对父亲说:“停下,把你的秤拿过来,有人举报你的秤有问题。”父亲乖乖地将秤递了过去,我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吓得不敢吱声。只见那几个人将父亲的秤摆弄来摆弄去,几分钟后,将秤还给父亲,对身旁的人说:“我们校验过了,他的秤没有问题,你们别妒忌瞎说。”回家的路上,父亲告诉我,由于向来注重“公平秤”,父亲的生意特别好,钱也比别人挣得多,惹得一些同行妒忌,才引发了这举报之事。从那以后,我们兄弟姐妹特别自觉地“保护”父亲的秤。
父亲不仅爱惜秤,而且常常给我们讲述用秤的诀窍。他说,一把秤不是一直都精准的,每隔一段时间必须校验一下,看秤砣上是否有脏物,是否不经意间和其他秤砣调换了,秤的挂钩、提钮是否灵活,等等。他还告诉我们,秤和物要匹配,绝对不能大秤称小物或小秤称大物,否则,不是自己吃亏,就是他人上当,不公平。父亲做生意时间长,也发现了一些生意人在秤上做手脚的伎俩,还演示给我们看,比如提秤时用手掌偷偷压秤杆,或用脚尖悄悄上托被称物……父亲边演示,我们边咂舌,嘴里直骂那些“坏人”“奸商”,而每每这时,父亲都会很严肃地对我们说,做人一定要正派,千万不能做昧良心的事,挣昧良心的钱。
过去,几杆旧秤,秤出了我们家的小日子、大生活。由于父亲经商有道,我们家的光景逐步好转,后来买了自行车、缝纫机,盖起了房子,几个哥哥相继娶了媳妇,我和四哥、弟弟还读了大学,父母也尽享天伦之乐。
2012年8月,父亲溘然去世。母亲一度沉浸在悲痛之中,家中的这把小杆秤也就不自觉地被“遗弃”了。时隔十一年,今天重见此物,往事如昨,心中不禁泛起层层涟漪。母亲再次看到这小杆秤,用手摸摸秤杆,又摸摸秤星,还用衣袖擦拭秤盘,嘴里絮絮叨叨的,讲了一些我们知道或不知道的往事,末了,郑重其事地对我说:“儿子啊,好好地保管好这把秤,这是咱家的传家宝!”
我点头,凝望着这小杆秤,父亲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