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恩慈 刘畅 刘立平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决不能在吃饭这一基本生存问题上让别人卡住我们的脖子”“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粮食生产能力,确保需要时能产得出、供得上”。因此,为进一步提升粮食产能,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国务院印发《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这一行动方案的出台不仅能够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的问题,更能做到让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坚持农民主体,在民心田种中国粮。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民是农业发展的基石,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在维护粮食安全、提升粮食产能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要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农民主观能动性,调动农民大胆创新的积极性,将以农民为中心贯穿农业发展各环节始终。提高粮食产能、维护粮食安全的办法并非千村一面,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权益,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二要多措并举维护农民根本利益。完善农业政策体系,健全农民的收益保障机制,完善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等。构建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以加大综合性保险公司中农业保险在总保险业务中的比重为主,专业性农业保险为辅,推进赣州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全覆盖。三要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建立平等相处、相互尊重、彼此信任的党群干群关系。基层干部要坚持“四下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通基层协商“最后一公里”,努力将群众工作做到农民的心坎里。
强化绿色引领,让生态田育中国粮。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农业生产不能竭泽而渔,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把粮食增产和发展绿色低碳农业有机结合,探索粮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一要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强化耕地保护规划管控,全域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程,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持续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日常管护,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维护、水土保持等工作,利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和农业技术成果等改良土壤,提高耕地质量。二要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完善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制,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选育推广生产急需的自主优良品种,加快生物育种产业步伐。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突出地方优势和特色,建立农业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培育以地方特色品种开发为主的种业企业。三要发展生态低碳农业。提升农田生态系统固碳减排能力,支撑农田可持续发展。持续推广有机农业,通过合理灌溉、有机化肥、优化施肥措施等,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提高农田土壤固碳能力,构建高标准农田生态循环体系,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深化科技创新,用智慧田产中国粮。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人才、核心技术、数字化应用水平驱动农业新业态的加速发展。一要注重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引进农业科研人才入赣,留住赣州农业科研人才,激发农业科研人才创新的积极性,加强科技创新成果奖励。农业科技创新周期长,需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化水平。鼓励联合协作,打破部门、区域、行业、单位和学科的界限,强化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校、涉农企业、推广体系间多向有效联动。二要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增加农业科研关键环节、重点领域经费投入。以产业急需为导向,聚焦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等领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整合各级各类优势科研资源合作攻关。三要提升数字化应用水平。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促进创新资源向农业下沉。创新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和智慧化农业装备,引领传统农业向数字化升级,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推动产业融合,使致富田长中国粮。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需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让农民分享粮食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提升农民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让农民种粮也能致富。一要科学布局特色产业。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挖掘资源特色优势,深度推进农旅结合,因地制宜发展配套产业。持续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做好粮食产销衔接,延长粮食产业链条,推动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二要提升特色农产品附加值。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对农业产业的带动力和辐射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化经营,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加强现代化农业园区建设,持续壮大主导产业,优化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业转型升级。鼓励发展粮食订单生产,打造赣州优质粮食品牌。三要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力度,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促进农业经营增效,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推动产业振兴,做好“土特产”文章,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作者单位:赣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