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德明
炎夏酷暑,正是嗦凉粉的时候。在赣南老家,人们把喝称作“嗦”。每年夏收夏种双抢之季,林头村家家户户都会用自己种的仙人草熬制凉粉,以供在高温下劳动的家人食用。邻里之间,相互也会给对方端上满满一大碗,如此,一家人便能品尝数家人的凉粉,感受多家人的手艺。可以说,全村每一位家庭主妇都是熬制凉粉的高手。
那天,我回到村里,来到堂哥家,见厨房里的大嫂穿着围裙,满面红光,站在灶台前,正手持锅铲,翻动大锅里煮着的仙人草。黑褐色的水在锅里沸腾着,随蒸气飘散出一股特有的清香。读中学的孙子小东负责往灶坑里填木柴,同时又手持自拍杆,将手机朝着锅里和奶奶拍摄。“还搞直播呀?”我问道。“不是直播,是录像。老师布置给我们的一项暑假作业——学会一种传统食品加工,并制作视频。”小东的回答让我觉得有趣:“这个作业很好!”
同堂哥一起嗦茶聊天,大嫂从厨房走出,要我今天嗦碗凉粉再走。路过的发叔进屋来嗦茶,他家昨天刚熬制好凉粉,邀我到他家去嗦一碗。来到发叔家,婶赶忙从冷藏柜中取出两大块凉粉,放到大瓷碗中,用温水泡过,用水果刀划碎,舀入三勺蜂蜜搅匀,要我嗦了这满满的一碗凉粉。那清香甘甜的味道,那冰凉嫩滑的口感,依然是小时候的味道!
凉粉,在我们村里是用晒干的仙人草,洗净后加入食用碱,在锅里熬煮一个多小时,直至将茎叶中的胶质煮出,然后滤除木质茎秆,取其汤汁,在锅内降温至70℃左右,加入调好的红薯粉浆,边加边搅拌,同时,灶坑内重新烧火加热,煮沸至锅内浆糊呈黑褐色、有光泽,手搓有滑腻感时,趁热舀至大盆或簸箕内,冷却凝固后切成方块,即是晶莹剔透、柔软嫩滑、清香四溢的黑凉粉。这种用仙人草熬制的凉粉,具有清凉解暑、凉血解毒、止渴充饥之功效,尤其适宜在高温酷暑之季缺乏食欲时食用。
在发叔家嗦了凉粉,我骑车去白鹭圩赶集,准备买些香凤婶家的凉粉。香凤婶是村里家喻户晓的能干婆婆,谁家摆个十一二台酒席,不用请专门的厨师,有香凤婶掌勺就能让贺客们吃得个个赞不绝口,而她熬制的凉粉味道口感尤其好。近些年,她家不仅在门前屋后的沟渠两侧、鱼塘周边栽上了仙人草,还专门拿出块地用于种植仙人草。仙人草适应性强,只要肥水充足,便长得蓬蓬勃勃,一年可以收割四茬。收回来的嫩绿仙人草扎成小把,挂于屋檐下、铺在晒场上,晾晒干了,便成了熬制凉粉的原料。
六年前,香凤婶在白鹭圩自建了一幢三层的商住楼,赶农活时一家人在村里住,赶集日便在圩上住。过了鹭溪河大桥,我便看见以河堤为路道的边上,几棵大树的绿荫下,摆放着六张小方桌,每张桌子都坐着正嗦凉粉或等待嗦凉粉的顾客。香凤婶的儿媳晓萍系着白围裙,正笑容满面地把一碗碗凉粉端到客人面前,忙个不停。香凤婶的儿子庆新则把一块块凉粉放入托盘秤上的餐盒内过称、打包,待顾客扫码付钱后,递到一旁等待的顾客手中。那些坐在方桌前的顾客,有大人,也有小孩,他们一边美美地嗦着凉粉,一边惬意地欣赏着鹭溪河绿树倒影、碧波荡漾的美景。从讲话的口音和穿着知道,他们既有本地赶集者,也有外地来白鹭古村旅游观光的游客。看到两口子正忙着生意,我径直朝香凤婶家走去。
香凤婶家的楼房位于沿鹭溪河而建的街道内侧。街道两旁的南杂店、农资店、服装店、餐饮店、水酒店、农机店、竹木器具店等一家家店铺里,货物摆放得琳琅满目。这些店铺,外墙都是灰砖结构的墙面装饰,三层高的屋顶上是一扇扇飞檐翘角的风火墙,呈现出的风格与白鹭古村很是匹配。我走进店内,香凤婶的老伴定钧叔正准备到对面快递店,给网上顾客邮寄熬制凉粉的材料。见我来了,立即停下手中活,招呼我坐:“老婆子,德明来了,端碗凉粉出来!”在厨房灶台忙着的是来帮工的秀芳嫂,香凤婶也系着围裙,一边指导她熬制凉粉,一边打下手。
香凤婶和定钧叔都是七十大几的人了,但两人耳聪目明,做事走路并不显老。两个孙子大学毕业后,都已参加工作,结婚成家了。这些年,每逢炎夏酷暑,一家人就熬制凉粉出售,有时也在灶台边支起手机全程直播。现在,香凤婶的凉粉不仅在本地卖得快、卖得多,还有许多外地顾客在网上购买他们家的干仙人草和红薯粉。我问他们这些年的经济效益如何,两位老人笑着说:“还可以,就是辛苦了儿子儿媳。种、收仙人草,栽红薯、洗薯制粉,大热天熬制凉粉,没一样是轻松的。不过,要赚钱,哪个不要出力流汗的!”言谈中,两位老人的幸福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在香凤婶家,我买了凉粉,还买了仙人草和红薯粉,准备让家人在这大热天嗦上几碗凉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