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兆伦
苏轼,号东坡,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也是享有盛名的美食家。赣州的一道名菜“酸菜炒大肠”,其背后便有一个流传近千年的故事,故事主角就是苏轼。
苏轼虽无赣州任职经历,但晚年两次途经赣州,共住三月有余。“朱楼深处日微明,皂盖归时酒半醒”(《咏八境台》其四)、“酒醒风动竹,梦断月窥楼”(《咏通天岩》),除了写下这些关于赣州酒楼及品酒的诗句,还留下几段与赣州美食相关的佳话。
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谪贬惠州,南行途中路过赣州,一路跋山涉水、艰辛困顿。没想到赣州的一道名菜——“酸菜炒大肠”(又名醋果子炒大肠),让他的味蕾得到了极度的舒张。可惜这次他是被贬岭南路经赣州,停留时间不能太长,无心过多地品味赣州城的美食。
靖国元年(1101年),苏轼结束儋州的谪贬生涯,在北返京师途中再抵赣州。年逾花甲的苏轼一路游山玩水,作诗赋词,品尝各地美食,几乎忘了回程,在赣州一住就是两月有余。在赣州,苏轼想起了12岁时,从江南返蜀的父亲苏洵和自己说过的一件旧事:苏洵向南游历到虔州(今赣州)时,认识了当地隐士钟棐,即钟子翼,钟棐和弟弟钟槩陪同苏洵同登马祖岩,共游天竺寺,欣赏白居易留下的墨宝。苏洵不喝白酒,钟子翼便用甜酒招待他。当时的苏洵尚未出名,所到之处,世俗之人往往与他争竞席位的上下,唯独钟子翼对苏洵格外敬重和推崇。
这次,苏轼从海南返回内地,恰好路过赣州,他就去寻找父亲当年交往过的水南乡钟家。找到钟家后,得知老人钟子翼已辞世三十三年。苏轼见到钟子翼的三个儿子,与他们相拥而泣,并作哀辞以示哀思。按苏轼当时的推说,钟子翼虽隐居乡间,却是个学识渊博、品行高洁的人,是位声名远播的江南才子,连欧阳修、曾巩等文坛大师都知道他的大名,只是终究怀才不遇,钟子翼就默然离世了。
作为当时的文坛一哥,又是家父的老友,苏轼的到来,让钟氏一家倍感高兴。他们烹羊宰牛,日日宾主尽欢,让苏轼这位美食家沉浸式体验了一把赣州城的美食。原本,水南乡素有“厨师之乡”之称,加之,自古以来水南乡家家户户又有泡醋坛、泡腌菜的习惯。所以,苏轼在水南的这段日子,几乎每天都可吃到“酸菜炒大肠”这道美味。
后来,赣州人民为了纪念苏轼,就把他喜欢吃的“酸菜炒大肠”改叫“酸菜炒东坡”,有“读东坡诗词耐人咀嚼”之寓意。由此,“酸菜炒东坡”这道赣州客家乡土菜,因苏轼的名气而声名鹊起,很快传遍赣南各地,以至于现今仍是赣南客家人经久不衰的家常菜。很多游客来赣州,都要四处寻找和品尝此菜。
中国古代文人中,吃货不少,但像苏轼那般爱吃、精吃,并专门为美食写诗赋词,而且数量之多的,恐怕就难找出第二位了。“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从河鱼到山笋,从猪肉到河豚,从芦笋到荔枝,吟诵苏轼这些精彩的诗句,完全可以看出他一生与美食的不解之缘。
“酸菜炒东坡”“东坡肉”“东坡羹”“东坡蜜酒”等与苏轼相关的美食,不仅丰富了我们的食谱,还拓展了中华美食文化的内涵,历千年而不衰,让我们感觉东坡先生从未走远,一直就在我们身边。
我是“酸菜炒东坡”的众多铁粉之一,当然也是东坡先生的铁粉。每次品尝“酸菜炒东坡”,眼前便浮现出东坡先生的形象,还有他的文章、诗词、书画和传奇故事;每读东坡先生的诗词文章,便会滋生出一股温暖的、积极的强大力量,觉得他就是长伴在身边的师长兄长,对自己谆谆教导,勉励鼓舞。
“东坡”留香,越千年而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