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斌
晨曦微露,阳光就冒冒失失地露了出来,秋老虎来得猛,但并不妨碍早晚的凉意。此时秋风,就像一帮调皮的孩子,在长巷里一溜一溜地跑来跑去。
“吱呀”一声,巷子中间的木门慢慢地打了开来,王阿婆慢腾腾地搬了把竹椅出来,放到院子里,坐了下来,手里拿着的木梳,很自然地举到头顶开始梳起头来,秋风吹在身上,还是挺惬意的。
巷子尽头,对着的是玉石仙岩,因石质灿白如玉,当阳光照射于石上之时,其色彩艳丽无比,故龙南当地人又把玉石仙岩叫作丽石岩。此时的丽石岩顶上,矗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的楼阁,叫阳明阁。
王阿婆梳一下头,就望一眼阳明阁,这几年,她的心和阳光照射下的阳明阁一样灿烂。当初,她愿意嫁到陈屋围,就是因为这座丽石岩。丽石岩的石质是非常好的石灰岩,因此丽石岩脚下办有国营水泥厂,还有许多集体的或者私人的石灰窑。以前做什么都得靠人力,比如从岩下挑石头进窑、挑石灰出窑等,只要有个蛮力,人勤快,吃饱饭是没有问题的。做姑娘时,王阿婆就想,以后嫁个好“利食”(容易赚取米粮)的地方,免得一辈子为吃食发愁。结果真如自己所愿,她嫁到了丽石岩脚下的陈屋围。农闲下来,去做个工,走路十来分钟就到了,根本不用起早摸黑。
但很快王阿婆就后悔了,丽石岩上炸石头时,时不时响起的炮声,常常让她惶恐,生怕飞起的石头,砸到屋顶上。在田地里干活时,又怕飞起的石头,落在自己头顶上。后来,丽石岩脚下又建了石粉厂,碎石子时扬起的粉尘,飘得到处都是,丽石岩没有了先前的样貌。不仅如此,岩脚下的陈屋围,也是灰扑扑的。头发一天不洗,手一摸,都是灰。种的庄稼也都是一层灰。王阿婆记得,自己那几年养蚕,摘的桑叶得用井水清洗晾干后才能喂蚕。
王阿婆不知这样的日子何时到头,她只盼望自己的几个儿女有出息,搬离这个地方。好在天遂人愿,王阿婆去广东打工的大儿子开了厂,大学毕业后的小儿子也在外地找到了好工作。当儿子们提出把她和老伴接出去住时,王阿婆毫不犹豫就答应了,这种提心吊胆的生活,这种灰扑扑的地方,她一刻也不想待了。
王阿婆这一走,就是好几年,直到今年二三月,才好不容易回了一趟老家。她老远就看到丽石岩,看到了丽石岩顶上有一座古色古香、翘角飞檐的楼阁。她擦了擦眼睛,怀疑自己老眼昏花了,但她真的没看错。其时正是清晨,丽石岩背后的青山水晶嶂云雾缭绕,把楼阁衬得云里雾里,像是天上宫阙,把王阿婆夫妇一时迷住了。
而原先桃江河畔一垌的稻田,正铺满了一层金黄色的油菜花,这壮观的花海,衬着陈屋围老旧的炮角,托以丽石岩的雄伟,配以岩顶上楼阁的精巧,人处其中,简直是在画里。这一刻,王阿婆对回老家只待几天的决定产生了动摇。她从村人的口中了解到,早些年,政府为了本地的生态环境,关停了丽石岩周边的石灰厂、石粉厂,丽石岩隆隆的炮声不响了,飞扬的粉尘没有了,青山重披绿装、山溪重唱欢歌,鸟儿叫、花儿媚,丽石岩下的村庄恢复了先前的模样。
更让村民开心的是,政府对丽石岩进行了整治。丽石岩内的玉虚洞,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玉虚洞除了传闻住过玉虚仙子,明朝时的王阳明也曾在此住过,并留下了几方石刻,是非常珍贵的文物。对于王阳明这个名字,王阿婆是非常熟悉的,龙南人有哪个不是从小听王阳明故事长大的呢?传说陈屋围出的读书人多,就是因为王阳明在玉虚洞小驻时,望着陈屋这个屋场,听得牛哞声声中放牛娃琅琅的读书声,不禁赞“好一个斯文之地”,此后陈屋围书香鼎盛,围里当老师的特别多。每每说起这个典故,陈屋围的老人们都要对着丽石岩双手合十,以示对圣人王阳明的尊崇。
现在,丽石岩经过生态修复,被打造成一个景区,叫“阳明心谷”,将客家文化、阳明文化、生态文化融为一体,成了龙南城市周边旅游、休闲的好去处。王阿婆回来的第二天,就和老伴兴冲冲地游玩了阳明心谷。碧绿的草地、仿古的亭子、修葺一新的玉虚洞,让老两口讶异不绝。特别是看了玉虚洞内45方摩崖石刻,没有读过书的王阿婆都觉得自己似乎有了文化。
后来的几天,老两口去逛了城里的下东门老街,游览了世客城、金鸡寨公园,每走一处,他们都能感受到一种美,不仅仅是环境美,还有闲适舒心的美。这一圈下来,王阿婆老两口不想走了,他们决定留在老家,在美丽的地方养老,这是她多年的梦想,如今梦想照进了现实。
王阿婆家这条正对阳明阁的巷子,常常引来许多摄影师来此取景。每到晚上,当阳明阁辉煌的灯光亮起,灯光映射,整个陈屋围也跟着明丽了起来,引来许多人来此打卡。王阿婆与巷子里的村民,常常不经意间就成了这些摄影师们的模特。
这不,一大早,就有人在巷口摆好了架势,对着丽石岩拍摄。秋风吹动王阿婆的银发,王阿婆咧嘴一笑,缺了两颗门牙的笑容,定格在了相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