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迪善
退休后的这些年,暂住在市里陪伴孙辈,平时少有时间回家乡走动。今年春节,我携全家老小回到信丰乡下老家走亲访友,惊喜地发现,家乡那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山路,变成了宽畅笔直的水泥柏油路,高速公路也通到了乡镇。
这一条条路,承载了家乡的记忆,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更是党的好政策的体现。
我的家乡在信丰县小江镇的龙坪堡,域内有四个村一个居委会,六十多个屋场近万名村民。这里有著名的香山风景区,重峦叠嶂,云雾缭绕,美得似人间仙境。然而,这份美丽与宁静的背后,却隐藏着出行的不易与艰辛。那时的路,大多是狭窄的羊肠小道,或是泥泞不堪的土路,村民外出到镇上赶集、求学、就医等,往往需要徒步数小时,若到县城办事,天麻麻亮启程,傍晚时分才能到达,办完事往返要耗费几天时间。交通的闭塞,不仅耗费了村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极大地限制了家乡的发展。
我是土生土长的山里人,对这里封闭的环境有切身的体会。记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一个盛夏,天气异常炎热,生产队种植的马兰瓜大丰收了,需要社员挑到几十里外的圩镇上去卖。那时,我还是个十四五岁的半大小伙,也被安排在卖瓜的队伍中。这天大清早,我用箩筐挑着四个六十多斤重的大西瓜,跟在大人后面,一路跌跌撞撞地上岽下坡,翻山越岭地往圩上赶,热得汗流浃背,累得气喘吁吁,也顾不得休息,花了三个多小时才赶到小江圩。因天气闷热,马兰瓜很热销,下午三四点钟就销售一空。我们一行舍不得吃点东西,饿着肚子赶回家,尽管又饥又累,但大家心里还是很开心的。
岁月流转,时代变迁。进入新时代后,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党的政策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家乡,温暖了百姓。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决战三年,畅通信丰”的决策。从此,一条条康庄大道如期地通到村组,通到村民家门口。
如今,家乡的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村道如同一条条巨龙,穿山越岭,将外面的世界与家乡紧密相连,曾经遥不可及的县城、集镇,如今只需片刻车程即可抵达。更令人振奋的是,高速公路的触角延伸到了乡镇,高铁的轰鸣声传到了县城,前来香山景区旅游观光和乡村游的外地游客络绎不绝,家乡的瓜果、蔬菜、鸡鸭等农产品销路畅通,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滋润,脸上有了越来越灿烂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