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新阳
谢启昆,字良壁,号蕴山,又号苏潭,南康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进士,朝考第一,历官编修、河南乡试、镇江知府、宁国知府、浙江按察使、山西布政使、广西巡抚。他在填补地方财政亏空上政绩突出,深得乾隆皇帝称誉。《清史稿》载:(山西)州县仓库积亏八十余万,不一岁悉补完。高宗异其才,以浙江财赋地亏尤多,特调任。历三岁,亦弥补十之五。
清嘉庆四年(1799年),谢启昆任广西巡抚,上书清仁宗,力陈各省的仓库积弊,提出了补亏空的方法,700多字皆是肺腑之言。他还禁止客民重利盘剥土司百姓,归还准折田产。
到桂第二年,谢启昆发现灵渠积年失修,河堤坍塌严重,灌溉与航运受到影响。于是,他组织人力,仿浙江海塘竹篓囊石法修筑兴安陡河石堤,这便是谢公堤。谢公堤与都江堰、白堤、苏堤遥相呼应,成了水利史上的风景。至此,湘、漓航运复通,“旧铜船过陡河必一月,至是三日而毕”,数万农田得以灌溉。
谢启昆不仅重视基础建设,也关注民生兜底事宜,颁布了《饬各属广收孤贫增给口粮檄》,下令各州县查明无人赡养的鳏寡孤独者,全列入收养名录,每人每日“加赡银八厘,闰月添给,闰年又另添”。
此外,他还非常重视教育,兴办书院,创建育婴堂,主持文武乡试。谢启昆主持纂修的《广西通志》,以“善征博引,体例最善”被梁启超称之为“省志楷模”。
嘉庆七年(1802年),广西遭遇大旱,虽积劳成疾,谢启昆还冒着酷暑率领部僚去祷雨,不幸中暑昏厥于地,不久撒手人寰,终年66岁。
朝廷评价他“性行纯良,才能称职”。赵尔巽在史书上这样写道:七年,卒于官,诏嘉其廉洁,于所节省浔、梧两关盈余项下赐银三千两治丧。广西士民请祀名宦祠。
勤政爱民、清正廉洁,这是史书与皇帝对谢启昆作为政府官员的评价。
谢启昆是“苏门六君子”之一,老师是翁方纲,清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金石学家。翁、谢两人情同手足,清代大学士阮元有诗为证。此诗题为“谢蕴山前辈自南康迁居南昌别业,有池,翁覃溪先生名之曰‘苏潭’。先是,覃溪先生视学江西,曾名南康苏步坊之井曰‘苏潭’,故蕴山前辈即以自号,且绘苏潭图属题”,覃溪即翁方纲,他可能来过南康苏步坊,还替街坊之井取名“苏潭”,可见两人关系不同寻常。
《翁氏家事略记》记述了翁、谢两人在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的交往,共有11处,此录一二:
六月初九日,先生与谢启昆雨后郭外看荷,晚憩大慈寺,二人联句成诗。
七月,先生见苏轼所书《醉翁亭记》拓本,同杨钝夫、谢启昆同赋。
八月二十七日,先生同积粹斋、钱载、谢启昆泛舟二闸,游王氏园。
九月九日,重阳,先生约谢启昆万柳堂看菊,遇雨不果,用韩文公游青龙寺韵赋诗。
腊八日,食粥,先生与谢启昆联句成诗。
一年之中,两人情趣投,肝胆照,诗文来往不绝。翁方纲有诗题“十年前买得一石印篆曰‘百年龙马旧乌衣’,常熟毛扆制也,今赠蕴山并附以诗”,赠石印一枚,并以诗记之;习马、治具、曝书、游寺、观荷、赏菊……翁方纲都记之以诗,足见彼此感情之笃。看翁方纲诗《六月二十二日与蕴山晚步法源寺至夜始归》(其一),便知一二:
暂时瓜架下,心似道人闲。
野径仍浇圃,僧寮未上关。
花丛暮蝉出,松际乱鸦还。
时有邻家火,穿来暝色间。
谢启昆与赵翼、阮元、袁枚、姚鼐、胡虔、秦瀛、钱大昕、陆廷枢诸友人也交往甚密。赵翼有诗《题谢蕴山观察种梅图》,袁枚有诗《到清江题河库观察谢蕴山先生种梅图》,姚鼐有《〈谢蕴山诗集〉序》,足见诸君之情。
袁枚的《随园食单》中有段文字描述道:猪里肉,精而且嫩。人多不食。尝在扬州谢蕴山太守席上,食而甘之。云以里肉切片,用纤粉团成小把,入虾汤中,加香簟、紫菜清煨,一熟便起。
这菜看来是赣南菜系,与赣南客家人常吃的米粉肉类似,“入虾汤”可能掺入了江浙饮食的做法,恐怕是谢氏在美食上的创新,其客家味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