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践行“浦江经验”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廖为花 巫锡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新时代,我们要践行好“浦江经验”,推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化、常态化,及时把矛盾纠纷和信访苗头化解在基层,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2003年9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倡导并带头到金华市浦江县下访接待群众,开创了省级领导干部下访接访的先河,推动形成了“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真下真访民情,实心实意办事”为主要内容的“浦江经验”。“浦江经验”充分彰显人民领袖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务实作风、担当精神,充分体现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人民立场、群众观点,是加强信访工作、改善干群关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生动实践,在新时代新征程彰显出历久弥新、弥足珍贵的时代价值。 

  要沉到“矛盾窝”里真访民情。“浦江经验”要求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变被动接访为主动解难。通过下访,现场听取基层群众讲的实话,了解基层群众的急难愁盼,诊断基层解决各类矛盾纠纷时的主要堵点。干部下访不同于一般的调查研究,其直接奔赴的是基层的“矛盾窝”,所了解的是基层群众迫切要解决的诉求,面对的是基层治理中各类久拖难决的“疑难杂症”,触及的是一些随时有可能演化成为社会对抗与矛盾冲突的社会风险点。通过下访,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到情况最复杂、矛盾最集中的现场了解实情、集中民意,熟悉掌握基层各类矛盾的类型特点、了解各类矛盾的复杂历史成因、梳理矛盾化解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难点,实实在在为群众解决难题、化解矛盾。要推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化、常态化,畅通和拓宽信访渠道,进一步落实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把常态接访和定期约访、重点走访、领导下访有机结合起来,摸清群众诉求,回应群众期盼,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提高《信访工作条例》知晓率,引导群众依法依规反映诉求,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 

  要聚到“一张桌前”会诊“疑难杂症”。“浦江经验”倡导与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围在同一张桌子上”研究问题,这种下访方式有助于现场把脉“问诊”、多部门联合“会诊”,推动“疑难杂症”的解决。当前信访工作中一些“疑难杂症”久拖不决,究其原因,不是基层不够重视、漠视群众利益,而是基层受困于自身行政层级限制,治理资源有限,依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比如,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需要更高层级的党委、政府来组织跨部门协商“诊断”;一些重大民生保障项目,其资金配套需要更高层级的党委、政府来统筹保障;一些新生事物,政策具有模糊性,需要主要领导拍板、特事特办。“浦江经验”的一大治理优势在于,使基层一些长期积累、较难解决的深层次矛盾,能够获得一种新的跨越传统科层体制的解决渠道。各级干部下访聚到一张桌子前对基层“疑难杂症”开展一次集中“会诊”,能对基层一些自身难以处理的事项进行有效决策;将一些政策规定具有模糊性、需要特殊情况特殊对待的矛盾进行针对性处理;将一些需要去跑多个部门协调才能解决的事务变成“不跑一地”。就此而言,“浦江经验”本身就是对信访工作中各类长期遗留矛盾的一次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与源头治理,既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要求的具体体现,更是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的应有之义。要狠抓源头治理,坚持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推动各类资源和力量下沉至基层一线,强化部门协调联动,统筹整合专业力量,健全源头预防、矛盾排查、纠纷调处、多元化解的信访矛盾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作用,推动信访问题和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要走进田间地头密切干群关系。“浦江经验”突出强调,在基层面对面做群众工作是最管用的方法。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基层,走进田间地头,与群众打成一片,这既是做好新时代人民信访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应有之义。在基层治理中,如果党和政府脱离群众,党群干群关系就会受到一定影响。一些领导干部要应付大量日常行政事务,工作的主要对象是政府系统内部的各个层级,这会导致干部与群众缺少有机接触与互动。久而久之,干部和群众之间容易出现隔阂,干部容易滋生官僚作风,群众对干部也缺少信任。让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不仅能够通过解决群众各类急难愁盼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更重要的是,基层接访建构了一种面对面的干群互动场景,空间距离的拉近更容易收获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干部下访过程中即使面对一些短期内难以解决的深层次问题,也能够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互动接触给群众一个解释,或者引导群众切换看问题的角度,依托于长久积淀的良好党群干群关系产生一种“事情未必解决,但群众依然满意”的结果,有效缓和干群关系。 

  要放下身份架子改进工作作风。下访接待群众本身就是一场对领导干部能力和水平的大考。“浦江经验”鲜明指出,来访群众是考官,信访案件是考题,群众满意是答案。要通过这场大考倒逼领导干部不断树立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干部下访不仅有利于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还有利于培养干部执政为民的思想作风。一方面,干部下访作为一项基本制度,通过配套跟踪督办、限期办结、“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等工作机制与责任追究机制,能够有效强化干部的责任意识与涵养踏实为民的作风。另一方面,干部下访本身也是对干部自身能力的一次检验。现场接访群众,需要干部熟悉相关政策、了解各方工作的总体推进情况,否则在答复群众时就容易出各种纰漏。同时,在接访过程中面对不同群众以及多元诉求,要求干部掌握不同的群众工作语言、了解不同人群的心理特征、驾驭多种群众工作的技巧与方法。这些无疑将促进领导干部改进工作作风,不断加强理论知识、政策知识学习,增强自身的业务素养和群众工作能力,不断书写基层治理见行见效的满意答卷。 

  (作者单位:赣州市委党校)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全景两会
   第03版:全景两会
   第04版:全景两会
   第05版:要闻
   第06版:知行
   第07版:科教
   第08版:文化客家
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
践行“浦江经验”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在服务全面深化改革发展中彰显组织力量
用青春力量助力强国梦想
系统发力惩治“蝇贪蚁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