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央防疫委员会的成立

  《红色中华》报关于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的报道。(资料图片)

  □陈安 钟强

  人类自诞生以来,便不断地与传染疾病作斗争。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在瑞金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领导广大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卫生防疫运动,并在防治霍乱、天花、鼠疫等传染性疾病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中央一级的疫情管控机构,中央防疫委员会肩负起了协同统筹、齐抓共管的职责,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卫生防疫工作的文韬武略,为保卫和巩固苏维埃国家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央防疫委员会于1934年3月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由中央机关各派代表1人组成,负责领导开展卫生防疫工作,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卫生防疫的最高领导机构。其主任由中革军委总卫生部部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内务部卫生管理局局长贺诚兼任,下设宣传、设计、疗养、总务和隔离所等工作机构。 

  中央防疫委员会的成立,充分体现了苏维埃中央政府对卫生防疫工作的高度重视。贺诚是当时中央苏区卫生战线上的卓越工作者,具有丰富的医疗管理经验,尤其在卫生防疫工作方面功勋卓著。针对苏区疫病肆虐、医疗力量薄弱的问题,他提出了“预防第一”的卫生工作方针,动员广大军民开展群众性卫生运动,进行卫生宣传工作,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极大地提高了苏区军民的卫生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同时,中央防疫委员会的委员由多个中央部门指派,能够很好地统筹协调中央苏区的各方资源,凝聚最大力量来应对疫情。 

  中央防疫委员会成立前,由于中央苏区时常爆发的疟疾、痢疾、疥疮、霍乱、天花等传染性疾病,不仅严重威胁着广大军民的身体健康,也造成了较大人员伤亡,以至于毛泽东将疾病视为中央苏区的一大仇敌,“因为他减弱了我们的革命力量”。为此,苏维埃中央政府颁布了《地方苏维埃政府的暂行组织条例》,规定由内务部分管卫生工作,设立卫生管理局;在省、县、区一级成立卫生部(科),设部(科)长1人。这些机构的职责主要是管理地方医院,预防传染病的流行。 

  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对卫生防疫的组织领导,1933年3月,中央内务部颁布了《卫生运动纲要》,明确规定:在城市,在市苏维埃政府指导下设立卫生运动委员会;在乡村,每乡组织一个卫生运动委员会;在机关,规定凡党政军群机关在100人以上的单位,必须在政府内务部指导之下,成立卫生运动委员会,100人以下的机关成立卫生小组,隶属于当地卫生运动委员会;在部队,在政治机关的指导下,以团为单位组织卫生运动委员会。各级卫生防疫委员会的建立,为领导开展中央苏区卫生防疫工作奠定了扎实的组织基础。 

  中央防疫委员会成立后,采取各种措施遏制疫情蔓延。比如,在会昌西江县黄安区发生鼠疫后,中央防疫委员会派出人员到疫区指导防疫工作。西江县苏维埃政府代主席宋运山和内务部部长丁上星根据中央防疫委员会的要求,除召集了全县的专门卫生工作会议外,并利用各种会议的时间,参加宣传、打扫、检查等工作。因此,“于数日间,把群众的卫生工作在全县开展起来了……全县的严重的时疫完全被消灭了”。《红色中华》报宣传表彰宋运山和丁上星为“消灭鼠疫的模范”。 

  由于中央防疫委员会采取的措施得当,使得传染病患者得以及时隔离救治,迅速控制了传染病源;开展群众性卫生运动,清除疾病滋生的土壤,从而及时有效地控制了瑞金等地正在扩散的天花、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的蔓延,使得疫情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害。 

  总之,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中央防疫委员会与各级卫生防疫机构一起,编织了一张从中央到地方、城市到乡村、军队到群众的疫情防控网络,有效领导了群众性卫生防疫运动,倡导了健康的生活方式,阻断了鼠疫、天花、霍乱等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并在卫生防疫工作的探索实践中积累了公共卫生治理的宝贵历史经验,为新时代公共卫生治理提供了镜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全国两会进行时
   第03版:全国两会进行时
   第04版:要闻
   第05版:民生
   第06版:文化旅游
   第07版:文化红土
   第08版:八境台
中央防疫委员会的成立
战火中的“绿色传奇”
陈赞雍:矢志不渝为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