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蓉
“卖什么吆喝什么”是民间的一句俗语,强调做事要突出重点,有针对性。这一俗语在菜市场的日常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清晨,当我们走进菜市场,各种叫卖声不绝于耳,各个商铺铆足劲头大声叫卖。面对品类繁多的货物,吸引顾客驻足的除了顾客本身的采购需求,也与商铺的叫卖声不无关联。
诚然,一个商铺要想长红,单在“叫卖声”上下功夫肯定是行不通的,必须对所售商品的品种、特征、价格、功效等了如指掌,还要在商品品质上严格把控,在服务质量上不断提升,让顾客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如此,才能吸引更多顾客光顾,把一时的“流量”变成长久的“留量”。
“卖什么吆喝什么”不仅适用于各个商铺,对党员干部来说亦是如此。党员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往大了说,肩上承担的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往小了说,要为群众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提供服务保障。只有聚焦主责主业,把群众服务好,把组织交办的各项任务完成好,才算得上是一名合格的干部。
党员干部要想“吆喝”得响、“吆喝”得亮,就必须有真本事、真功夫,如果只是口号“喊得响”,腹中却“空荡荡”,脚下“不行动”,便像“绣花枕头——稻草芯”,是经不起实践和群众检验的。因此,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既不能罔顾实际对自身形象进行刻意拔高、“虚假宣传”,更不能“说一套、做一套”,表里不一。必须要结合实际、实事求是,以“真面目”示人、以“真诚心”待人、以“真本事”服人,货真价实、名副其实方能守住人心、赢得民心。
揆诸当下,个别干部只喊不干“空吆喝”,只重“面子”不重“里子”,平时学习浮皮潦草,不上心、不用心,真到用时却方恨少……这些行为做派,偏离重心、脱离“靶心”、本末倒置,究其根源,是工作作风不实。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有的可以预料,有的事发突然,往往出乎预料,党员干部若是热衷于“空吆喝”,平时不学习、不历练、不沉淀,不仅难以出彩出新,甚至在应对一些紧急突发状况时可能会一时语塞、窘态毕露,如此,党员干部在群众心中的形象与威信也会大打折扣。
干部干部,当干字当头,以干为先,“卖什么吆喝什么”。一方面,要聚焦主责主业,沉下心、俯下身、迈开步,走进千家万户,走到群众中间,切切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既干得了脏活儿、累活儿,更干得了难活儿、新活儿,在服务上求细、在治理上求新、在效果上求实,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另一方面,须坚持以学为要,向书本学,向群众学,向实践学,向先进典型学,在专业领域不断深耕,夯实业务本领,锤炼“傍身之技”,努力把短板变长,让长板更长,做到政策“一口清”、业务“一手精”,增强干事、担事、成事的信心和底气,方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