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陈义厚:红军卫生学校的“急性子”

  □汪行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有四名医生,他们医术高超,救治伤员无数,被称为“中央苏区医界四大金刚”。陈义厚就是其中之一。

  陈义厚自北京医科大学毕业后,加入部队成了军医,曾任西北军第二十六路军军医官。1931年12月,陈义厚参加宁都起义,随后被编入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五军团,担任军医处长。1932年,军医处改为卫生部,陈义厚任部长,其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在第四次反“围剿”战场救护工作中,陈义厚指导组建了“师绷带所——野战医院——兵站医院——后方医院——总医院”为一体的战场医疗救护体系。1933年8月,第五次反“围剿”前夕,陈义厚被任命为红军卫生学校校长,与傅连暲、李治、戴济民合称“中央苏区医界四大金刚”。

  20世纪30年代初期,疟疾、痢疾、疥疮等传染病肆虐,给中央苏区带来严重困扰。仅瑞金壬田区第一乡,就因疟疾3个月内死亡80余人。很多红军战士患有这些疾病,有的上吐下泻,有的发冷发热,有的下肢溃疡……严重削弱了红军的战斗力。

  陈义厚和其他卫生工作者通过张贴标语、发放传单、开展宣讲、表演节目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卫生知识,动员全体官兵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但这毕竟只是预防疾病,并不能“赶跑”疾病。因此,中革军委总卫生部在红军卫生学校办起了各种学习班,招收了近700名学员,希望培养大量医学专业人员,救治患病的官兵。

  然而,问题又来了,这么多学员的教材从哪里来?

  于是,陈义厚决定自力更生,带领教员一起编写了《诊疗手册》《药物学》《处方学》等系列教材。因为他是个急性子,想到的事就立马去办,所以经常加班加点,不分昼夜地赶写教材。

  一天,外头下着雨,陈义厚伏首案前全神贯注地编写《药物学》。当编到“治疗疟疾的黄芩”这一小节内容时,他的脑袋忽然断片了,不知道怎么直观地描述黄芩。为了能够清晰地画出黄芩的图像,他一刻都不想耽搁,立马戴上斗笠,披上蓑衣,背起竹篓,就急急忙忙往瑞金罗汉岩方向走去。

  罗汉岩离瑞金叶坪有20多公里,为了赶时间,陈义厚踩着泥泞,和着雨水,深一脚浅一脚地大步向前,手里还紧紧攥着“半成品”《药物学》。跑到半路,陈义厚突然脚下一滑,跌倒在田埂边。为了保护手里的教材,陈义厚将身子一侧,脸先着地,嘴巴都啃到地面淤泥上了。起身时,陈义厚发现嘴里咬到了一根草,这草的味道有点辣又有点苦。出于职业敏感,陈义厚立刻意识到这不是一般的杂草。仔细一看,原来是柴胡。

  柴胡可是治疗疟疾的好药,但它主要生长在东北、华北、西北及湖北、四川等地,江西比较稀少,没想到能以这种方式见到它。陈义厚满心欢喜,没想到摔这一跤,竟然捡到了宝贝。

  顾不上摔得一身泥和伤,陈义厚拔了一大把柴胡后,又匆忙向罗汉岩奔去。

  大约走了两个多小时,陈义厚才到达罗汉岩山脚下。罗汉岩山深林密、峰峦起伏,地形复杂,地势险峻,到处都是悬崖峭壁。根据陈义厚多年研究、挖采药物的经验,这一带应该适合黄芩生长。

  弯腰、低头、钻林、跪地……一个多小时的攀爬,陈义厚全身早已被雨水和汗水浸透了。实在是腰酸腿麻眼也花了,他才坐下休息。正在这时,陈义厚发现左前方的小山丘后有一簇颤动的紫色。他迅速走近一看,果然是黄芩。陈义厚蹲下身,从衣服里取出裹得严严实实的《药物学》,就这么坐在湿漉漉的地面上,仔细端详,反复思量,再一笔一画地给黄芩画像,然后分性味、特性、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各个部分进行详细标注,《药物学》里的黄芩这一小节内容才算顺利完成。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看中央苏区党政机关如何带头“过紧日子”
~~~——陈云在中央苏区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文化红土
   第04版:专题
公房简朴范千秋
光辉足迹 永恒丰碑
陈义厚:红军卫生学校的“急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