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栋 简兮
广播剧《工运先驱陈赞贤》的声波,在新时代的文艺星空中激起回响。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声音艺术作品,更是在新时代全国主旋律文艺创作、江西革命历史题材书写、赣南红色文艺传统赓续的三重维度下,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精品力作。其价值与特色、地位与影响,值得我们置于更宏阔的历史坐标与文化场域中进行阐发。
在新时代主旋律文艺创作强调“培根铸魂”“讲好中国故事”的背景下,广播剧《工运先驱陈赞贤》将工运先驱的精神谱系植入当代青年的心灵土壤,体现了高度的思想自觉与艺术自觉。
该剧匠心独运地设计了“当代青少年—革命亲历者后代—历史时空”的三层对话结构。小学生的“无心之问”与老爷爷的“有心之答”,形成理解历史的当代接口。这种结构巧妙化解两大难题:一是认知代沟的弥合,情感逻辑取代说教;二是历史与现实的弥合,可理解的细节通过声音特写放大。
该剧对陈赞贤的塑造,着力刻画其从忧国知识分子到坚定工运领袖的复杂心路历程。陈赞贤的形象塑造聚焦于三次关键转型。一是知识救国阶段,二是行动觉醒阶段,三是信仰淬炼阶段。在剧中,他面对抉择时的内心挣扎、组织罢工时的审慎周密、面对威逼利诱时的坚定不屈、就义前的慷慨从容,多层次呈现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革命者形象。在媒介融合时代,广播剧这一传统形式如何焕发新生?该剧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
在江西丰富的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中,聚焦工人运动、特别是地方工运领袖的精品力作相对稀缺。广播剧《工运先驱陈赞贤》的成功展播,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重要领域的薄弱环节,拓展了江西革命历史题材的书写谱系。
陈赞贤领导的赣州工运,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在城市组织大规模工人斗争的成功实践,是土地革命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剧以陈赞贤为叙事核心,生动再现了1927年赣南工人阶级的艰难境遇、组织起来的磅礴力量以及为争取权益进行的艰苦卓绝斗争,有力揭示了工人运动在江西乃至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为理解江西革命的全貌与复杂性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视角。
陈赞贤是赣南本土孕育的革命英烈,其活动轨迹也深深扎根于赣州这片土地。该剧不仅讲述了陈赞贤个人的事迹,更通过细腻的声音描绘,鲜活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赣州的社会风貌、阶级矛盾与革命土壤。这促使我们思考早期工人运动与苏区革命的内在连续性,深化了对苏区精神孕育过程的理解,使江西革命历史谱系呈现出更为清晰和连贯的脉络。
赣南拥有极其丰富的红色资源,红色文艺创作源远流长。从以舒龙为代表的红色文学、红土地文学创作大军到经典的大型采茶戏《八子参军》《一个人的长征》、大型音舞诗剧《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电影《八子》等文艺大制作,到近年来蔚然成阵的大型实景演出、主题艺术展等,成果丰硕。
广播剧《工运先驱陈赞贤》的成功,首先源于对赣南红色历史资源的深度挖掘与严谨考据。创作者深入赣州档案馆、陈赞贤纪念馆、工运旧址等地,广泛搜集史料、走访后人,确保了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细节的准确性。这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态度,是赣南文艺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该剧运用广播剧这一相对“冷门”但潜力巨大的艺术形式,赋予红色题材全新的表达载体。它创新叙事结构,以“古今对话”打破时空壁垒,让历史主动回应当代关切。
广播剧《工运先驱陈赞贤》的成功,给我们深刻启示:一是题材选择还须聚焦本土富矿与历史缺环。赣南还有无数像陈赞贤一样值得书写的本土英雄和未被充分挖掘的革命故事(如《跟着红军走》《三双布鞋》等)。二是艺术表达还须拥抱时代、勇于创新。要积极探索运用VR/AR、沉浸式戏剧、网络视听等新兴技术和媒介,拓展红色文艺的表现力和传播力。三是价值传递需紧扣时代脉搏、回应青年关切。要像该剧一样,善于将历史精神转化为解决当代青年理想信念、人生价值困惑的思想资源,实现红色基因的真正活化传承。
红色文艺的生命力,在于对历史真实的敬畏与开掘,在于艺术创新的胆识与智慧,更在于其能否在时代变迁中持续回答“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根本之问,能否为一代代青年提供精神的钙质与信仰的航标。以深沉的历史回响、精湛的艺术表达和强烈的时代感召,让信仰之火永不熄灭,让理想之光永远闪耀。这也正是广播剧《工运先驱陈赞贤》作为新时代红色文艺精品所蕴含的时代价值与艺术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