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波分晓日

——安远浮槎“油浸鸭”

  □曾华

  来过安远旅游的朋友都知道,有“吃在安远,鸭是一绝”之说。鸭在安远的做法,有白斩鸭、酸酒鸭、三杯鸭、啤酒鸭、油浸鸭等,其中以“油浸鸭”历史最为悠久、口味最为独特。

  这道别有风味的传统美食,口感香脆、营养丰富,有补益气血、增强免疫力等功效,是安远人逢年过节最为倚重的美食之一,尤以安远北片乡镇浮槎乡制作的风味最为地道、最为正宗。年后孵鸭买苗、年前腌制“油浸鸭”,是浮槎人定居在这块土地上千余年来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古老传统习俗。

  “波分晓日”是“安远浮槎油浸鸭”的别称,与安远浮槎乡的乡名溯源即出处,有异曲同工之妙。晋代张华《博物志》有记:“旧说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每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唐代韦应物《龙潭》诗中又云:“浪引浮槎依北岸,波分晓日浸东山。”浮槎乡的地名极具神话色彩和诗情画意,游仙坐筏逡浮于天河,往返于天庭人间,奇逸景色如同画卷般优美,引仙子文人沉浸其中,不愿离去。“波分晓日”,此菜品述容晓色波光里,三五只鸭子嬉游逐戏,微风吹动着行人的衫袖,杨柳轻拂着低头聆听的长河堤岸,如喁似诉,不尽依依。金曦泛粼,意境妙生,令人静言遐思,怡目悦心。

  说起这道菜肴,还有着一段颠沛流离的小故事呢!安远人是典型的客家人聚居群体,中原汉人从西晋末年起陆续从遥远的故土出发,背井离乡辗转迁居至安远的不同乡镇村落。在频繁的战乱和饥荒年代,客家先民们不得不客走他乡,在拖家带口中,辎重物件不宜长途携带,只得忍痛舍弃,吃的穿的才最能给足迢远路途上饱腹御寒的安全感。粮食晒干了装好就可以带走,非常方便;但五禽六畜就是一个难题了,全宰杀了吃又吃不了那么多,带在路上鸡飞狗跳的,那也不是个好办法。于是先民们就想出一个办法,把禽畜宰杀了晒干腌制做成干货,一来方便携带,二来路上饿了可以充饥。而客家先民一直以来都有养红面鸭的习惯,“油浸鸭”由此而来。

  “油浸鸭”的制作过程包括炖煮、晾晒、腌制、煎炸和装罐储存五个环节。其风味咸香酥醇,嚼劲十足,回味悠长,肉块油光可鉴,诱人的色彩夹杂着扑鼻的香味,令人欲食之而后快。将其置于阴干场所贮存,保质期可达数月甚至一年之久,是浮槎人用来犒劳辛苦劳动的美味佳肴,也是逢年过节用来款待宾客的第一“豪菜”。如果再给客人斟上一碗安远酒酿,那真可谓是佳肴配美酒了!浮槎大江头人曾打趣说:“宁可自家食得少、着得差,也莫让客人碗里冇鸭!”又有长河人说:“油浸鸭都冇,唔逮算过年?”由此可见这道菜在浮槎人眼中的重要性。

  “安远浮槎油浸鸭”这道菜是三百山国际酒店在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及新时代文化背景下,为追求更佳的口味和更充分的营养,改良研制出来的菜品,于2024年12月录入“安远三百山·东江宴”客家经典系列菜谱。

  夹上一块“油浸鸭”,呡上一口安远酒酿,眼中是三百山的仙景奇色,耳中是客家人的风土人情,这般情景,岂不陶醉?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广播剧《工运先驱陈赞贤》:~~~
~~~——安远车头脐橙牛肉
~~~——安远浮槎“油浸鸭”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
   第04版:八境台
“双流砥柱”玉虹塔
三重维度下的红色文艺新标兵
橙乡牧笛声
波分晓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