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发
今年11月23日,随着贵州省宣布紫云县、纳雍县、威宁县、赫章县、沿河县、榕江县、从江县、晴隆县、望谟县等9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标志着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也标志着我国将告别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
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的脱贫成果令人叹服。在人类历史上这场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速度最快、成效最显、影响最深远的反贫困斗争中,中国谱写了耀眼世界的辉煌篇章。中国脱贫攻坚之战,是一部宏大的叙事,而湖南湘西花垣十八洞村,无疑是这部宏大诗篇中一个最有标志意义的符号。
——题记
十八洞,是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的一个行政村,由4个山寨、6个自然村落组成。全村225户人家、939人。
这是一个纯苗族村落,至今保留着较为完整的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地处云贵高原最东端的十八洞,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群山环抱中的苗寨,周边水秀洞奇、峡谷高深、瀑布纵横。
十八洞也因溶洞得名,由于目前尚在开发,没有对外开放。据曾经进洞探秘的村民介绍,洞中有暗河,洞里岔洞相连,大大小小有十八个之多,十八洞地名由此而来。关于这个洞,还有一个神秘传说。据传古夜郎国先民在一次战败后,翻山越岭来到这里,发现了这个能容纳族群的大溶洞,于是便定居下来,休养生息,繁衍后代。
史实也好,传说也罢,十八洞的许多过往,皆已经融汇于这个朴素的地名之中。
参加“精准扶贫看湘西”全国报业百名社长总编湘西行全媒体采风活动来到十八洞,已经是深秋季节。深秋的十八洞村,层林尽染,秋色妖娆。
依山而建的苗家建筑,黑青瓦、木板墙,石板路蜿蜒,将苗寨一排排、一幢幢吊脚楼勾连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依偎在武陵山脉的怀抱。群山无语,却因了这四季炊烟袅袅、缕缕不绝的苗家村落,始终保持着生命的延续和闹热。同时,也让人越发感慨生命的执着与顽强。
时光烟熏火燎,让十八洞的吊脚楼深深烙上了岁月的深色。就像苗家的日子,一种端庄的精致,一种深沉的内敛,与群山默然契合,与天地和谐共生。
但寂静总是暂时的,有生命起伏的地方,从来不乏生活的浓烈。家家户户木板墙上一串串金黄的玉米、火红的辣椒,泄露了苗家内心的热切。
只是这种热切,曾经一直深深隐藏在山里,被阻隔、被遮挡、被羁困。
这不仅是十八洞之困,也曾是大湘西之惑。关于湘西,有两句话一度流传。一句是,湘西“美得让人心痛”,凤凰古城自然不必说,只需在挂在云端上的十八洞走一遭,也大体能理解湘西的绝美。还有一句是,“湘西穷得让人揪心”,同样不需太多佐证,也只要看看十八洞就理解了。“三沟两岔穷疙瘩,每天红薯苞谷粑,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说的就是湘西十八洞。直至2013年,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1668元,不到全国人均水平的19%。因为穷,许多小伙子因此娶不上媳妇,“落单”现象异常严重。十八洞村,村民不仅要“脱贫”,后生还要“脱单”。
改变源于一个特殊的日子。
2013年11月3日下午4点18分,雨后放晴,碧水青山迎来了远方尊贵的客人,习近平总书记翻山越岭来到了十八洞村。十八洞村村民后来用“十八洞开,风起苗寨”来描述和定位这个特殊的日子,并从此把这个日子刻进了心里。
沿着依山而上的青灰色石板路,总书记进苗寨、访苗家、看厨房、揭米缸,问生活琐碎,察菽豆桑麻。在苗民石拔哑家,总书记与一家人围炉而坐,嘘寒问暖,亲切地称之为“大姐”;拧开村里的饮用水龙头,总书记详细了解水质情况;在苗民施成富的院坝,总书记与大家共商脱贫之策……就是在这里,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思想。这个深邃的思考,是无数个日夜沉思的结果,苗家这个小小的院坝,成为这个重大战略的喷口,进而影响、改变、推进了中国扶贫伟业的历史性进程,“大水漫灌”的简单粗放,变成了“精准滴灌”的绣花功夫,并由此创造了令世界惊奇、让全球惊叹的脱贫成就,书写了世界脱贫史上最精彩的篇章。
十八洞村有幸,见证了思想的深邃和伟力,也见证了领袖的大爱与洞穿事物本质的卓越!
正是以这一天为新的纪元,十八洞村开始爬坡过坎,奋力攀越贫困的山坳,向小康的平川迈进。
过程难以言表。但七年过去,十八洞的今天,定然就是七年前那个雨后放晴、清新盎然的下午,领袖和人民渴望抵达的日子。
七年后的深秋,当人们再一次来到这个当年路、水、电、讯、网全然不畅的湘西深山村落,恍然发现,它已经跟外面的世界如此无碍地联系在一起。
靠山吃山,猕猴桃、野生蔬菜、烟叶、冬桃、黄桃……十八洞有了自己的产业。
苗绣、蜡染、花带、腊肉,苗家特色产品走出大山,以其拙朴和原味为人们青睐。
鸟儿回来了、鱼儿回来了、虫儿回来了、打工的人回来了、心儿回来了。这方山水,遭遇的不再是离开的背影,而是回归的脚步。
电线、网线、银行、书店、邮所、加油站、便利店、5G直播带货、即将开业的电影院……山外有的,十八洞似乎都不缺。
农家乐、乡村民宿、苗家土特产店每天不乏游客出入;抢狮、接龙、上刀梯、打苗鼓……众多充满原生态的苗家文化习俗焕发生机。去年,前往十八洞旅游的客人突破60万人,旅游收入高达100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4668元,比五年前增长近10倍,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了100万元。今年疫情之后,十八洞村接待游客已超过20万人次,日接待游客最高时达到6000人次。
有着近千年历史、长期与世隔绝的古老苗寨,第一次体验到了什么叫“络绎”。
贫困落荒而逃,十八洞“别有洞天”。
循着香味,来到了龙建梅的木屋前。龙建梅坐在门口,一边招呼着从家门口过往的游客,一边照顾着炭火,声音爽朗、动作麻利。炭火之上,是几十条已经成形的熏腊肉,透着亮、飘着香,肉色似火、红艳喜人,令人垂涎。《易经·噬嗑篇释文》记载:“晞于阳而炀于火,曰腊肉。”由此可见,腊肉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在我国,熏制腊肉的地方不少,但因为熏制材料不同,最具独特风味的,还是湘西选用柴火熏制的腊肉。因而,熏腊肉成为湘西名产也就不足为怪了。
龙建梅是从山外嫁到十八洞村的,十八洞已然不再是姑娘们心中的“高寒地区”,反而成了“爱情福地”。这些年,往山里“扑”的姑娘越来越多。为了帮助十八洞汉子“脱单”,村里结合旅游组织相亲会。这几年,全村已有33位大龄青年先后娶上了媳妇。
被总书记亲切称为“大姐”的石拔哑,去年不仅来到了天安门,还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大姐”逢人便说,“托总书记的福,我这么大年纪,也走出了十八洞村,去了许多未曾到过的地方。”
七年前,十八洞村一位叫龙腾冲的小伙子,因为贫困,对生活近乎失望。手上有点钱就喝酒,醉了就躺在路上,被人戏称为“马路天使”。今天,这位“马路天使”不仅娶上了媳妇、当上了父亲,还成为脱贫典型,“马路天使”变身“致富能手”。
十八洞村不再遥远和闭塞,在这里,年过七旬的苗家大妈,如今可以熟练地使用智能手机刷抖音、看视频,一样不落下。
竹子小学、排谷美小学维修和改造一新,村小实行分级分班教学,学区建立健全教师交流机制……总书记关心的“后一代教育”有了着落。
一批批游人纷至沓来,看展览、游苗寨、品苗家小吃、赏苗家绝技……村里培养的导游应接不暇,脸上总是笑意盈盈。如果不特别说明,这些面容姣好、声音脆亮、口齿伶俐、讲解生动的苗家女,竟然全是清一色的苗寨姑娘、苗家媳妇。有土生土长的十八洞女儿,也有慕名从山外嫁到山里的俏俊媳妇。竹子寨的小杨、五组的龙秋艳,都是十八洞村出色的“形象代言”。
湘西山水多灵气,十八洞村,因了那个特殊的日子,纯美的山寨,更多了一份人文的气息。每年的11月3日,成为十八洞苗家新的节日。这一天,只要有空,山里山外十八洞人,都会往村里的中心广场聚集。夜幕降临,人们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唱歌、跳舞、畅饮……苗家知恩感恩、饮水思源。当年,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每家每户赠送了一条被子,至今还有许多苗民舍不得用,每年天气晴好之日,不忘拿出来晾晒一番,然后将充盈阳光味道的被子原样收起、珍藏。
“送客送到寨门边,手把门儿望晴天,只盼天上下大雨呀,多留客人住几天……”苗歌清脆缠绵,那是游客离开的时刻。十八洞俊俏的本土导游,站在高坎,排成一行,唱着离歌,挥手送别客人。歌声响起,客人依依难离。
山深人不觉,人在画中居。回望十八洞,夜色降临,家家户户的吊脚楼亮起了灯光,如晶莹的星斗洒落在苍茫山水之间,这是苗家心中的灯光,更是他们希望的星光。这些星光,将永远照亮苗家的岁月路程。
世界银行前行长金墉曾言,中国扶贫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
十八洞村,无疑是中国减贫事业的生动缩影。通过这个缩影,我们真实触摸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矢志不移摆脱贫困的决心,以及梦圆小康的欢愉。
曾经愁苦不堪的十八洞村,如今笑靥如嫣。笑脸之下,是满满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这是十八洞的表情,这也是湘西的表情,这更是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已然告别绝对贫困之后的中国,呈现给世界最生动的表情。
这是最让人温暖和感动的中国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