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福连 特约记者 张声 文/图
塘石村,坐落在曾被毛主席称赞为创造了一等工作的“苏区模范乡”——长冈乡的西北部。塘石是一个千年古村,也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发源地。在这里,诞生了3位共和国将军和5位苏区县委书记,涌现了116位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并有丰厚的人文底蕴,孕育了17名博士、教授,素有“博士村”的美誉。
塘石村史馆于2010年开馆,展馆面积150平方米,为仿古式砖混结构建筑,展出了大量实物、图片和资料,俨然是一个小型博物馆。
把村史馆建起来
塘石是一个头戴多顶桂冠的村庄:千年古村、革命村、将军村、英烈村、博士村……因为有了村史馆,这个村庄的记忆才变得鲜活起来。
“塘石建村史馆,与两位将军忆旧有关。”近日,兴国县党史专家胡玉春说。上世纪80年代末,开国将军谢良返回家乡塘石。当时在兴国县委党史办公室工作的胡玉春一路陪同。“谢良将军到村里寻找谢氏宗祠,一听说被拆了,很生气。他参加红军前,在祠堂里读过两年书。谢良将军文武双全,他学文化就是从祠堂开始的。”
塘石村一带是红五军团长征前夕的最后战场,谢良将军曾率部在塘石村南面的辗龙坪一带与敌人激战三昼夜。1991年,谢良将军去世后就葬在当年团部指挥所旁边的山冈上。
作为弥补,后来塘石修复了谢氏宗祠。建村史馆,则与另一位将军有关。
2010年,已任兴国县政协文史委主任的胡玉春在塘石村遇到谢名苞将军。谢名苞被称为“将军县”的新一代将军,1997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神舟五号”载人飞行任务的组织领导者之一和探月工程顾问。
“谢名苞的母亲姓钟,也是塘石村人,当时90多岁。她说自己娘家有3名烈士,连谢名苞将军都不熟悉那段历史。”胡玉春说,塘石村在革命年代曾发生过不少惊天动地的故事,然而了解这些故事的后人并不多。为此,胡玉春提议整理一下村庄历史,建个村史馆。谢名苞将军非常赞同,捐款5000元,还捐给村史馆一个“神舟五号”模型。
把村史馆内容立起来
“打捞村史,才能还原村庄的灵魂。”塘石村史馆包括四个单元,分别是远近闻名的革命村、名副其实的英烈村、闻名遐迩的将军村、人才辈出的英才村,全面展示了塘石村的红色文化、古色文化和人文历史。
塘石村党支部书记谢建平说:“建村史馆之前,村民知道村里出过不少烈士,但究竟有多少、都叫什么、怎么牺牲的,没人考证,也弄不清楚。”村史馆中列出了革命烈士英名谱,“一对照英名谱,不少村民才发现自己亲人的名字也在上面。”
在筹建村史馆过程中,胡玉春受委托负责收集、整理内容。“让村史馆内容立起来、鲜活起来并不容易。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要找一个村庄最精彩的资料,有时得靠运气。”
塘石村史馆前题有一副对联:“尚礼儆奢勤耕读,行善戒赌息争讼。”这句话原来是谢氏家谱中的家训,如今成了塘石村村训。但这个刊有家训的家谱,在塘石村早已遗失。经过村干部和胡玉春一起努力,终于在邻县找到了1948年修订的谢氏家谱,这个家谱中保留了大量塘石村的史料。
村史馆还展示了共和国将军谢良、钟人仿和谢名苞的事迹,让后人记住他们做出的贡献。
把村史馆用起来
2012年,经身为井冈山干部学院特聘研究员的胡玉春推荐,塘石村成为了井冈山干部学院的教学点,目前已开展过上百场现场教学。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这首传唱至今的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的作者,就是塘石村女党员钟银凰。“学员们都很熟悉这首山歌,来到村史馆,忍不住在介绍钟银凰的牌匾前多看一会儿。”胡玉春说。
“一个村庄怎么激励后人?靠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我们把村史馆的陈列作为教育后代的重要素材,学生进校门前第一课就是到这里接受传统教育。”塘石村妇联主席钟小玲说,每年假期,他们都会组织村里的学生和家长到村史馆参观。“村史馆对村里的风气影响也很大。有的家长就教育孩子,读书成才了才能进村史馆,成为村民的榜样。”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塘石村还利用周末时间,组织该村学生到村史馆学习,并邀请谢良将军的侄子、谢名苞将军的弟弟谢爱民(原塘石村党支部书记),为学生们讲述独脚将军谢良的革命故事和塘石村革命历史。
2018年,塘石村史馆入选江西省第五批村史馆,这里正日益成为新时代的文明实践基地、人文历史的宣传阵地、文化遗产的传承基地、民俗风情的展示场地,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