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端午节吃美食

“糖人”可不要太放肆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重五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粽子是端午节必吃的传统美食,无论是北方的大枣、豆沙甜粽,还是南方的咸蛋黄、肉粽,都各有风味,令人垂涎。作为端午节的主打美食,糖尿病患者能不能吃?怎样吃既可以享受美味又不至于血糖升高呢?

  粽子的主食材是糯米。糯米属谷物类,它所含的营养素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含量一般在75%至78%,多是支链淀粉,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多糖,当然蛋白质也有,含量在7%至9%,不过是非优质蛋白,脂肪的含量则很少,每100克糯米含钙和维生素E是大米的3倍。糯米有补虚、补血、健脾暖胃、止汗等作用。包粽子的叶子,北方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能,如:芦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可以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荷叶能清热利湿、和胃宁神。

  此外,粽子的热量也相对较高:

  1个150克蜜枣粽=2碗(小碗)米饭

  1个150克蛋黄鲜肉粽=2碗(小碗)米饭

  1个150克白粽子=1.6(小碗)米饭

  然而,糯米只含支链淀粉,黏性大,分子结构难以延展,不溶于水,也难溶于水溶性胃液,进而难以被消化,极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由此产生的胃酸过多、腹泻、腹胀、腹痛等症状。有的甚至一吃就“滞”。糯米的升糖指数非常高,食用后血糖的上升速度会比较快。糖尿病患者本身胰岛素的分泌就不足或者相对缺乏,在血糖升高的时候没有能力将其迅速降低至正常的水平。因此,“糖人”切不可贪图粽子的美味大快朵颐放“粽”不羁喔!

  那么,糖尿病患者该如何吃粽子呢?

  1.趁热吃,因支链淀粉冷却后抗性淀粉含量高,致使粽子变硬,导致消化不良和腹胀。

  2.粽子完全可以替代主食,一般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100克的粽子,“糖人”可吃一个或者大半个,或者选择时下流行的迷你粽。吃完粽子后一定要减少当天的主食量。

  3.吃粽子最适合在早餐或者午餐时,晚上的时候胃肠道蠕动减慢、消化液的分泌减少,所以粽子不适合在晚餐吃,如果晚上吃了,最好吃完粽子再走一走,以助消化。

  4.吃粽子时尽量慢一些,吃得越快,餐后血糖会升得越高,细嚼慢咽可以延缓血糖的升高。

  5.可以先喝点水,吃点配菜,吃几口粽子,或是吃几口膳食纤维丰富的蔬菜,再来一口粽子,这样的顺序饮食,由于消化缓慢,就可以延缓血糖的上升。

  6.吃完粽子可以喝些淡绿茶、红茶或陈皮茶来解腻。

  7.最后,记得监测餐后二小时血糖,做到心中有数,确保不会因吃粽子导致血糖较大幅度升高。

  (龚江丽)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时事
   第05版:视觉
   第06版:周末
   第07版:健康
   第08版:开放型经济
“糖人”可不要太放肆
戒烟的好处
吸烟为什么会上瘾?
馒头冷冻时间太长,会滋生致癌物吗?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