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赣州城墙铭文城砖:

见证沧桑与辉煌

图为赣州城墙之上出现的六朝墓葬花纹砖
图为护赣南道汪监造(侧面铭文)咸丰七年添(横面铭文)
图为第三窑铭文、淳祐乙巳修城砖使押(侧面铭文)徐廿二砖(横面铭文)
赣州古城墙 蓝建民 摄

  □常雪超 文/图

  赣州,地处赣江上游章贡二水合流处,“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登临八境台之上凭栏远眺,城堞浮桥、雁塔文峰历历在目,更有马崖禅影、宝盖朝云,占尽殊胜之色。嘉靖《赣州府志》载“东晋永和五年(349),太守高琰始筑城于章、贡二水间,即今郡治”。五代卢光稠扩建城池,至北宋,知州孔宗翰“伐石为址,冶铁铸基”,赣州城池的面貌逐渐清晰起来,已知赣州城墙之上最早纪年铭文城砖为熙宁二年(1069)。

  赣州城墙目前尚存3664米,依次分布在章江、贡江沿岸,东段依贡江修筑,尚存东门至八境台段(2300米);西线沿章江展开,自西津门迤逦至八境台(1364米),自古以来兼顾防洪重任。20世纪90年代初期,出于赣江万安水电站蓄水的需要,对贡江东线城墙进行修筑,故现今以章水一线城墙更具原始风貌,中有贺兰山,郁孤台高筑,城堞隆阜,形势巍然。

  城墙之上分布众多铭文城砖,起自宋代,迄于现代,如果论及古城墙之上最早的城砖,或许应当属于城墙之上偶尔闪现的花纹砖之属,而对于赣州古城墙铭文城砖进行研究也就有了特殊的意义与情结。 

  赣州古城墙早期花纹砖的来历与用途

  有关赣州古城墙之上花纹序列城砖的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是六朝墓葬砖,或曰早期城砖。我以为前者更确,1990年10月,原赣州地区技工学校基建工地发现一处古城墙遗址,外层城砖多钤盖“第一务”“第二务”铭文,黄泥勾缝,在剥落外层铭文砖之后,内层呈现对角几何纹、铜钱纹砖。而这些花纹砖的来历更多地应该源自六朝时期墓葬,之所以会出现在城墙之上,应该是赣州城郊附近发现墓葬之后,将墓葬砖迁出用于城池修筑之用,本来早期城池修筑也无所避忌。当然也会存在墓葬砖会如此大批量存在的疑问。

  2014年7月29日,赣州中心城区文明大道东段赣州水泵厂返迁房建设工地发现东晋墓葬,出土“雩都令印”印章,而砌筑墓室所用砖块均为铜钱纹青砖,这或许可以印证城墙之上铜钱纹、几何纹等一系列花纹砖的由来。无独有偶,明清以降,由于赣州城墙兼顾防洪需要,一旦发生洪水溃决城墙事件之后,地方需要快速修复城墙,同时,战争兵蠡之后,残垣断壁亦需要复建,百废待兴、民力维艰,官府尚无足够力量烧造统一规格的城砖,而民宅用砖也就赫然出现在城墙之上了。 

  宋代赣州城墙铭文城砖的钤记特征与艺术取法

  宋代赣州烧造的铭文城砖形制特殊,铭文精巧,应当属于同时期铭文城砖烧造的翘楚。早于“熙宁二年”的窑务砖,以钤盖的模式进行戳记,现今发现有“第一务”“第二务”“第三务”“西窑”“第三窑”等戳记,阴阳兼备,字口清晰,构思精巧,别具匠心,虽经历千年而无损坏,可见质量之上乘。同时,尚有部分以文字+押印符号出现的铭文城砖,多在砖头部分,如“仙押”“高成押”等符号精美,文字瘦劲,开南宋铭文城砖押印符号运用之先河。

  南宋时期赣州铭文城砖的烧造延续了北宋押印以示区别的特性,进一步吸收了押印的特征归属,并实际运用到赣州铭文城砖烧造上来,现今发现的“绍熙二年”“绍定伍年修城砖使”“嘉定十年军门楼砖”等均在铭文底部呈现花押符号,这在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铭文砖之上是少见的、特有的。同时,南宋铭文城砖的精品之一——“淳祐乙巳(1245)修城砖使”,为世人呈现了不一样的铭文城砖烧造标识形制,多达三面铭文(阳文),兼有精美押印图案,令人叹为观止。而这些铭文砖的烧造者多为南宋时期徐氏家族,铭文中“徐千一”“徐廿二”“徐二十”“徐四十三”“徐八十六”等系列铭文,足见赣州徐氏家族枝叶繁茂。以数字命名属于两宋时期的风尚之一,通过赣州城墙铭文城砖徐氏家族人员名讳统计,可以发现徐氏家族父子、兄弟世替其业,“徐千一、徐千二”当为兄弟,而“徐四十三、徐八十六”命名或许源自父母年岁相加权得来,亦可窥见当时赣州之风俗。

  前有淳祐徐氏,以此为时间基点,至咸淳间,“赣州咸淳四年(1268)六月中窑烧造修城砖使押”铭文城砖之横面赫然模印“徐收造”字样,是为徐氏家族守业不辍的见证,至元代后期,“至正壬辰(1352)秋赣州路造徐”铭文城砖的加砌,时间已经过去107年,如果继续延伸至明代,“嘉靖十三年(1534)月日造赣州府城砖窑户徐万积、万历丙辰(1616)委官知事吕窑户徐伦浓造”,时间分别走过289年、371年。而这些也仅仅是可以见到的有明确纪年的徐氏铭文砖,如果将“赣县官砖徐知□”等明显具有北宋时代特征的铭文城砖计入,徐氏家族明确可知参与赣州城墙城砖烧造的时间线将突破500年,这或许可以解释赣州城墙岿然千年的深层次原因所在,令人唏嘘、慨叹。 

  赣州城墙铭文城砖的史料价值

  赣州古城墙铭文城砖年代衔接紧密,自宋而始,元、明、清、民国至现代均有修葺,相应年代铭文城砖赫然呈现于城墙之上,姑不论其学术意义,仅就社会学层面审视依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每个时代的铭文砖都有自己的烧造尺寸、铭文内容、钤盖方式等,通过对比发现北宋早期窑务砖宽博厚重,至南宋则稍有不同,绍定砖形制略小厚度偏薄,在此形制基调的基础上,嘉熙砖厚重有余,南宋一代大致若此。至元代,有元初诏毁城墙之举,元末起义并举,官府紧急复修城池,元代铭文城砖形制居然可以上追北宋窑务城砖风范,大气浑然,且铭文有故旧气象,殊为难得。

  明代,城砖铭文与形制略有逊色,惟用于南京而赣州烧造的铭文城砖,出于急用、挪用、借用或弃用的原因施于赣州城墙之上,熠熠生辉,城砖形制廓大、铭文众多,是赣州古城墙铭文城砖杰出特立者之一,至于清代民国殊非往日气象。通过全面审视有宋以降铭文城砖形制等信息,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朝代的兴盛与繁华程度。当然也可以感受到末代的人心惶惶与自顾不暇,社会疲敝、民力衰微,如万历、民国时期烧造的铭文城砖,或许是因为经济的拮据导致窑工减料,或许是砌筑工艺的改变以增加城砖之间的衔接度,今天可见的城砖中部均有匠人徒手挖去一部分泥巴,无论是何缘故,城砖质量走向了减法,后来的时代只能感慨前代的兴亡与荣辱,这一切、原来是可以从权力中枢的核心向地方蔓延的。 

  当然,沉重的一面固然存在,生活的惬意也透露于端倪,“赣州府嘉靖……一丈阔五寸厚二十……许德盛”“万历丁未县丞李督修希文”城砖中偶尔闪现了精灵的身影,那毛茸茸的小爪子似乎在诉说着五百年前的田园风光,民风淳朴,风光旖旎,匠人在赶制砖坯的时候,调皮的花猫舍不得主人的温存,前来凑热闹,一不小心在没有烧制的砖坯之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小猫之外还有禽类、犬类等等,可以想见当时赣州市民生活的繁荣、静谧与恬淡,这也从侧面为后人做了生动的写实,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微末之物同具此理,譬如佛家之偈语:“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当回眸那一刹那,物皆无我,是是非非。 

  赣州城墙作为江右留存州府一级城墙,已属凤毛麟角,至为不易。文献记载始筑城壁于唐贞元年间,似为子城城墙;至宋开始使用城砖大规模加砌,城砖之上勒以铭文,至今不废,从而使得赣州城墙在实物本体上为宋代城墙无疑,殊为难得,在文献史料、城池形制、人文艺术、文物保护等方面所具备的深远价值不可估量。

  漫步赣州城墙之上,晚风徐徐,云蒸霞蔚,数以万计的铭文城砖在霞光的映衬下,犹如繁星点点,闪烁在历史的长河中,似乎在诉说着过往的沧桑与辉煌,“惟南康之巨镇,控江国之上流……”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记画家李遇春
赣州城墙铭文城砖:~~~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时事
   第05版:工业
   第06版:文化
   第07版:赣江源
   第08版:公益广告
永葆艺术的青春魅力
见证沧桑与辉煌
江西文创设计作品巡展在我市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