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在一次下村扶贫的路上,会昌县磊石村原党支部书记曹双贵给我讲了一个抗日战争的英雄故事。我被故事深深地震撼,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心灵的感动、思想的洗礼,心中决定把英雄的故事写出来,传播爱国之声,传承爱国精神。
于是,我怀着对革命先烈无限敬仰的心情,再次去采访曹双贵,他对我说:“2020年7月6日,在山西汾阳敖坡战场原址,举行了纪念启洪坡战斗胜利75周年大会,我以革命烈士后代的身份参加了这次活动。”此时此刻,他百感交集,久久地沉思在回忆中,原来他的爷爷——曹启洪,就是敖坡战役的战斗英雄。如今,这个惊天地、泣鬼魂的英雄故事依然在敖坡传唱:八连战士男儿钢,金戈铁马上战场,面对敌我悬殊的力量,誓把日寇扫光,血肉之躯铸起铁壁铜墙……
八连连长曹启洪,原名曹北平,江西省会昌县文武坝镇磊石村人。
在会昌城西,渡过贡江河,越过龙光宝塔,走进磊石村地段,弯弯曲曲的山路顺着峡谷深入,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从山谷中顺流而下,百折不挠地向前奔流,就像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这里的子孙后代。厚重的土地蕴藏着丰富的瓷土资源,据说这里的每寸土地都隐藏着硬石头。过去,村民们都是通过凿石开田来耕种,利用石头砌坎以保护水土,几乎每一丘农田都有石头砌的田坎,因而村子取名磊石。正是这个石头众多的地方,出了像石头一样坚韧刚毅的血性好男儿。
1914年,曹启洪出生在磊石村下屋组,父亲名叫曹先远。曹先远虽然偏居山村,却是个文化人,还能写一手俊秀的毛笔字。早在1927年以前,曹先远参加过红色革命,在会昌红西区财务部工作过,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因队伍失散,曹先远从此离开了革命队伍。然而,他对红色革命的情怀,依然保留在心底。曹启洪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和教育,是一位热血青年,有理想、有信念!
1929年,毛泽东、朱德率红军来到会昌,建立了红色政权;1931年10月成立会昌县苏维埃政府和中共会昌县委员会;1933年7月,会昌县划为会昌、西江、门岭3个县,隶属粤赣省苏维埃政府,标志着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进入了更广阔的空间,此时的革命热潮如星火燎原之势,燃红了会昌,燃遍了赣南。
正在学校念书的曹启洪,心中燃起了革命的火花,迸发出青春的激情,毅然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他要参加红军!当时,曹启洪内心还有点忐忑,担心父亲曹先远不同意,因为曹启洪是家里的独生子,按普通人的心思,独生子断然不会被送去当兵。可曹先远早年参加过革命,思想觉悟比普通百姓高,尽管心中十分难舍,但他还是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送儿子当了红军。
当年,19岁的曹启洪光荣地成为红三军团战士,从此,背井离乡,踏上了革命征程。从曹启洪身穿军装的照片可以看出,年轻时候的他非常英俊,高高的鼻梁透出一股威严,眉毛和嘴唇透出一股英气,可以说是气宇非凡。
1934年,曹启洪随部队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途中,他不怕吃苦,冲锋在前,抢渡金沙江,飞越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战胜了风雪侵衣寒、野菜充饥难的艰难困苦,最后胜利到达陕北。
部队到达陕北后,军旅生活相对更稳定些,曹启洪和家人有了书信来往,他写信告诉父亲:“1937年开始,在部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718团第一营一连连长。我在部队一切都好,时常会想起家乡的豆干味道……请父亲大人放心,多多保重身体。”简短的话语,一字字、一句句,字里行间都充满着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曹先远收到曹启洪的信后,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迫不及待地给他回信。信中曹先远告诉曹启洪,在他当兵前,家中的童养媳胡氏怀上了他的骨肉,孩子出生后一直还未见过他,一家人盼望他早点回来。
曹启洪在信中回复父亲说:感谢妻子十月怀胎,承载那么大辛苦,为他生下儿子,受尽了苦累。自己多年在外征战,无法照顾家庭,心中甚是想念。可是,现在国难当头,哪有时间回来,只能舍小家、顾大家,等我们打完了日本鬼子,就回来和你们团聚。
1945年后,曹启洪突然杳无音信,家中再也没有收到他的书信。一家人万分焦急,可战争年代何处寻找啊?只有在家里默默地祈祷,苦苦地等待,一年、两年、三年……望眼欲穿的日子过了一天又一天。
一直等到新中国成立后,依然没有他的音讯。曹先远曾托人四处寻找,可每次带给他的都是失望。1953年,曹先远带着遗憾离开人世,可怜他至死都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是敖坡战役的战斗英雄,要是他九泉下有知,该是多么地高兴和自豪!
曹启洪的父亲去世后,家中就失去了主心骨,寻找曹启洪的事情就一直耽搁着。
1970年,八连千里拉练重访旧战场,重新安葬烈士,并建园立碑,追溯英雄。曹启洪原部队已派人千里来到会昌,再度寻找八连英雄曹启洪的后代,但因磊石村地名变更多次,曹先远去世得早,很多资料没有保存下来等原因,部队最终没有联系到曹启洪的家人。
1979年,曹启洪的孙子曹双贵已长大成人,立志从军报国,光荣地成为一名人民战士。来到军营里的曹双贵勤奋好学、刻苦练兵,心中默默地带着爷爷的遗志前行。可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爷爷的魂魄归于何处还不知道,曹双贵心里就隐隐地感到难过:再不去寻找,会让自己后悔一辈子。
曹双贵终于下定了决心,他先后写了两封信送达上级有关部门查找,都没有得到确切消息。然而,曹双贵并没有失望,1992年再次写了一封信,在信中附上了曹启洪身穿军装的照片,并且把信件直接寄给原359旅的王震将军,很快就收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指导员的回信。信中说道:……关于你爷爷的详细情况,因当时是战争年代,时间又已过了将近半个世纪,故留存下来的并不多……你的爷爷——曹启洪,是我们连的骄傲,是你县人民的骄傲,也是你们一家人的光荣……我连因你爷爷的英雄壮举被上级授予“启洪连”的荣誉称号,载入军史……欢迎你们一家人能来我们连——你爷爷生前战斗过的连队作客。
曹双贵读完这封信后,泪流满面,悲痛和喜悦的心情交织着,47年了,终于找到爷爷的革命足迹——
1945年夏天,八路军120师359旅奉中央命令离开延安,挺进敌后。部队出发后,东渡黄河,翻越吕梁山,急速向晋西南太岳山挺进。7月6日,八路军路过汾阳敖坡村。日寇察觉我部行动意图后,迅速加紧汾河、汾交公路、同蒲铁路一带封锁,企图阻止我军南下。汾阳城的日军又召集罗成、仁义、赵庄等处之日伪军六七百人,乘黑夜分三路向敖坡村扑来。中路日寇主力在炮火、机枪掩护下抢占敖坡高地,直接对我主力转移造成威胁。在此万分紧急时刻,曹启洪所在的八连奉命予以阻击。
连长曹启洪和指导员刘友敏率领全连战士率先占领敖坡山头,乘敌人立足未稳,一鼓作气迅速反击,与日军展开生与死的血战。敌人连续七次用大炮作掩护,集中火力向我军进行攻击,我军将士英勇奋战,首战取得胜利。失败的敌人心有不甘,丧心病狂。战斗一次比一次激烈;一次比一次艰巨。在发起冲锋的关键时刻,连长曹启洪第一个跳出工事,带领全连同志大声喊道:“同志们冲啊!”快速勇猛扑向敌群,连杀数敌。在激烈的战斗中,八连指导员刘友敏右臂被打断,连长曹启洪身上六处受伤,两臂中弹,伤口鲜血直流,血肉模糊,但他们死守阵地,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枪柄、石头与敌人拼杀。这次战斗从早晨5时一直打到下午5时,共消灭日寇一百多人,守住了阵地,完成了任务,保证了八路军主力部队安全转移。因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太大,年仅31岁的八连连长曹启洪和他的13位战友壮烈牺牲。
曹启洪与战士们用鲜血染红了这片热土,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敖坡山上的一草一木都不会忘记八连、忘记英雄曹启洪。
壮烈牺牲千古颂,他乡埋骨铸英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