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加福/文 黄振荣/图
近日,章贡区市民刘先生的新居装修完毕,采买家具时,他没有在网上或是去家具市场选购,而是慕名找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会昌藤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文平清,请他代为制作一套藤家具。此时,文平清正忙于参加由会昌县就业创业中心主办的“2023年会昌县劳务品牌——藤器技艺第一期技能培训班”活动。他向学员详细介绍了会昌藤艺的发展历程、工具的使用、藤器的编织方法等,并以实操培训为重点授课,希望更多的人掌握此技术后,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藤遇
受惠于大自然馈赠的藤器编织技艺,在历史的长河中浮浮沉沉。会昌藤器制作技艺是用杉木条作架,用赣藤(土藤)或海南藤的藤皮编织成椅、篮、盘、箕、箱等藤制品的传统手工技艺。早在清初,该县就有藤器编织的传统,藤器制品畅销省内外;新中国成立后,藤器制作老艺人开始创新款式,1980年“会昌山”牌客厅套装藤家具被轻工业部评为“部优产品”,1984年单双人藤沙发被评为“省优产品”,客厅套装藤器制作曾选送北京人民大会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深山密林中的藤条和杉树条为原料编织的座椅,自然环保,通气舒适,一度成为会昌乃至整个赣南的一种时尚,受到老百姓的喜爱与追捧,时常出现在新婚嫁妆、新居家什中。2006年,会昌藤器制作技艺被评为江西省省级非遗项目。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走进了文平清的手工藤艺工作室。这是一间深藏在会昌文武坝镇湘东村墩脑小组的老房子,从弯曲逼仄的小巷进去,一栋二层楼映入眼帘。一楼是厅堂,房子正门的门楣中央,悬挂着“文氏四玉堂”的牌匾。二楼为文平清的藤器制作工坊。空气中氤氲着一股草木的清香,沁人心脾。堆积成山的杉树条和一扎扎捋顺的藤条靠墙摆放着。这两种生长在山岭岽脑相互不搭界的植物,就这样相遇了。它们经手工艺人的妙手,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变成了一个个或端庄或精巧的手工家具和工艺品。
1960年6月出生的文平清短小清瘦,虽然年过花甲,却依然精神矍铄。跟藤器制作打了40多年交道的他因技艺出众,2016年2月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会昌藤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先后获得2018年会昌第八批拔尖人才、2019年会昌好人榜、2021年最美会昌人等荣誉称号。聊起自己的藤器制作生涯,他满怀深情,娓娓道来。
藤事
1976年,初中毕业的文平清回到会昌县珠兰乡南寨村秀段小组务农,从那时起,他就对编织产生了浓厚兴趣。农村的山岭上,到处生长的茂密翠竹成了他现成的材料,编织便从竹器开始了。吃苦耐劳、心灵手巧的文平清,竟然无师自通很快上手。他编织的竹篮、竹箩、竹篓、竹晒箪等,因精致结实,受到了当地村民的喜爱。
上世纪80年代,藤椅在会昌城乡流行起来。那天下午,文平清来大哥家串门,见到家里多了一张崭新的藤椅,一问,才知道是从一名来村里走家串户做藤椅的手艺人那里买来的。半圆形的扶手如一个温暖宽厚的怀抱,圆形的底盘显出美观的回字形图案,文平清坐在藤椅上,感受到其柔软又微微有点弹性,比自己之前坐过的木凳、竹椅舒服多了。围着大哥刚买回家的藤椅左看右看,他犹如遇到久别重逢的好朋友,久久不愿离去。“我要学编织藤椅!”念头一闪,文平清内心激动起来,他把藤椅翻过来、倒过去,再次仔细观察起来,暗自研究起藤椅的制作编织工艺和流程,这一看就是大半天。
竹编与藤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已经有竹编基础的文平清触类旁通,很快琢磨出藤器制作的要领。他尝试着编藤椅。开始只是给自家编,给村里人编,村民看到文平清编织的藤椅结实耐用,赞不绝口。一传十、十传百,附近乡镇很多人慕名前来订购文平清制作的藤椅。会昌学藤艺的师傅里,往往是会钉架子的不会编织,会编织的又不会钉架子。而文平清愣是凭着自己的聪明好学,掌握了藤椅制作的杉条浸透、刨皮、钉架子、做造型、打带等全部流程共二十多道工序。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张藤椅的售价是两元五角,一个熟练工人一天制作一张藤椅的收入相当于农村一个木匠或泥匠等其他手艺人两天的工资。文平清至今仍然记得,他花了一天时间编织的第一张藤椅,被本村一个堂哥买走的情景。拿着自己劳动所得的两元五角,文平清难掩激动:“这条路可以发财致富,我要好好干!”在那个老百姓生活普遍还不宽裕的时代,他为了更好的生活,农闲便带领一家人制作藤椅。那些年,他全家十余口人的日常开销全靠制作藤椅的收入。说到这些,文平清眼眶湿润,把大半辈子心血浇注到藤器制作上的他,不仅对藤器制作技艺痴迷,还充满了感恩。每一件出自其手的藤器,是一日三餐的保证,是平凡日子的写照,更是他难以言表的精神家园。
1996年,文平清在广东梅州市五华县打工的徒弟叶宇发回到家乡,带回一个信息,梅州的藤器制作业比较红火。文平清和徒弟一起来到梅州某藤器厂打工。该厂采用进口印尼藤为原料,节省了多道制作工序,也节约了人工与原材料成本。藤器款式也很多样化,有床、茶几、沙发、排椅等家具,还有动植物、花卉、玩具等工艺品。工厂的曾老板告诉他,这些都是厂里根据市场需求设计的现代新式藤艺产品。传统的藤艺与现代社会生活的结合,催生了琳琅满目又精美绝伦的各式藤器制品,令文平清耳目一新,茅塞顿开。他看到了更加广阔的世界,随即决定拜曾老板为师,学习现代新式藤器制作工艺。
藤情
在广泛吸收别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头脑活泛的文平清大胆创新:编织原料从单纯藤条向草绳、木片、竹片等多元化的原料延伸;编织技术从传统的立编、经编技艺向藤柳混编、藤木混编、藤木草铁复合编织等复合型技艺转变,产品花色从单一色彩向多种色彩转变。
在广东工作一年后,文平清跟随师傅回到到会昌县城郊区的石角村办厂。在藤器之乡会昌办厂,藤器容易被外地顾客接受,进而打开更广阔的市场。
回乡与师傅一起办厂的文平清迎来了事业的辉煌,单位订单从四面八方飞来。最高峰时期,年生产藤椅、沙发等器具5000余件。会昌附近县市很多商家专门设点批发代销文平清的藤器。多年来,在文平清等手工艺人的努力下,会昌藤器被逐渐开发出侍椅、沙发、排椅、茶几、藤桌、儿童用品等8大类,120多个品种。藤器经久耐用,雅观大方,具有不生虫、不霉变,凉爽舒适,四季适用等特点,因而得到百姓的青睐,走入了千家万户。
2021年,曾师傅回了广东,文平清接下厂子后,搬回了现在的地址,年事渐高的他决心有生之年致力于传承会昌藤器制作技艺。2017年,会昌县文化馆找到文平清,希望他能到该县特殊教育学校传承非遗技艺,教那里的孩子学习藤器制作。文平清欣然答应,每周一下午到学校上三节课,给新成立的藤艺班共20多个聋哑学生传授藤艺,使他们掌握到一门技艺,解决今后就业问题。2022年,“会昌藤器制作技艺”非遗传习所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文平清工作室在会昌中等专业学校正式启用,开启了文平清在职业学校传授藤器制作的新模式。
虽然现在以塑料为原料的仿藤制品冲击了市场,会昌藤器的销量不断萎缩,但文平清依然每天坚持上班。他说他闻惯了藤条与杉条的气息,那种草木香味中安放着他的灵魂。一天不闻,心里空荡荡的,做什么事情都没劲儿。在制作藤器时,他总是全神贯注、浑然忘我,那是属于他的世界,澄明清静,怡然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