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盛明
大兴调查研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向新时代新征程作出的重要部署。当前,全党正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如何做到真调查、实研究,让调有用、研有效,实现问题高质量解决,关键在于推动调研成果转化运用。
现实中,有的干部把调研当成视察,不听民声而是作指示,不是进家门而是摇车门,不是动动手而是挥挥手,一看了之、一问不知,最后一走了之。这般调研,有其表而无其实,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尤其值得注意的另一种现象是,有些地方和单位的调研,前期准备和调研过程都还算到位,及时发现了问题也提出了办法,但后续的调研成果转化运用却迟迟落不了地,或者狗尾续貂,造成调研“烂尾”,令人扼腕叹息。
其实,早在1930年,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就十分形象地指出:“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而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光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由此可见,调查研究不但要下一番苦功去真调查,而且更要下足真功夫去真研究,推动调研成果转化运用。
推动调研成果转化运用,要把握方向这个前提。调查研究不能“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有的放矢方能调时有看点、研时有要点。磨刀不误砍柴工,调研之前,应当事先做好全面、深入的“预习”,针对调研的课题和内容,设定调研方式,划定调研区域,选定调研对象,力求全方位、多维度、广视角地掌握情况。调研过程中,要做到“身入”与“心入”,尤其是对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要带着感情、怀着真心,打开群众的“话匣子”,解开群众的“心结子”,力戒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防止蜻蜓点水、走马观花。
推动调研成果转化运用,要抓住速度这个关键。紧抓快办,方能把调研过程中新鲜的所思、所想、所感从“脑袋里”走进“现实中”。调研结束后,往往是思想最为活跃、观点最为集中的“黄金时期”。因此,从调研的“第一现场”回来以后,必须第一时间回到办公室,对第一手资料及时进行梳理汇总、深入研读,实现无缝对接、精准接轨,让“想法”快速变成“办法”,让“思路”快速找到“出路”。
推动调研成果转化运用,要紧盯落实这个环节。一方面,要在政策的制定上发足力、用实招。有针对性地结合调研成果,制定一批行之有效的政策举措、规章制度,把调研成果上升为刚性制度,最大限度地让调研成果成为推动工作、促进发展的助推器。另一方面,密切关注决策部署的落地情况,对落地过程中出现的水土不服等现象,及时进行修正、调整。在不断查缺补漏中,提升决策部署的精确性和精准度,真正让在调研之后作出的决策部署能够对标中央要求、对接市场需求、对应群众期盼。
推动调研成果转化运用,还要用好科技手段。对于调研中收集到的大量原始数据和资料,仅仅依靠人工方式汇总分析可能会力不从心,结果就会事倍功半。而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的优势,对海量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分析和研判,在减少工作量、解放劳动力的同时,还能提升分析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为最终的调研成果提供科学、高效的数据支撑。
调而不研,是典型的表面文章;研而不调,玩的是文字游戏;真调实研,方能找到解题的金钥匙。只有奔着问题去,找出答案来,调查研究之风才能真正实现“新风一开,万木春来”。
(作者单位:兴国县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