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志娟 刘德福 文/图
近年来,赣州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以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部省共建赣州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为契机,坚持“党建引领、德育筑基、外引内融、守正创新、师生为本”发展思路,完善政策措施,扩大开放合作,推动改革创新,赣州教育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吹响了建设区域性教育中心的冲锋号。
A 坚持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最美的环境是校园”成为“赣州标配”
走进于都县盘古山中心小学,一眼就可以看到亮丽的教学楼、宽敞的教室、明亮的护眼灯,标准的篮球场、崭新的环形塑胶跑道……这所经过提升改造的校园旧貌换新颜,不仅校园环境优美,现代气息浓厚,而且师生文体活动十分丰富。这是赣州市办学条件持续改善的一个缩影。在赣州的各乡镇,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环境是校园,成为老百姓的普遍共识。
近年来,我市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校舍安全保障、“全面改薄”“能力提升”和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等进行整合,启动实施了城乡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投入资金169亿元,新(扩)建学校241所,新增学位36万余个。2022年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为0.42%,较2017年大幅下降;2022年校园面积达4241.2万平方米,较2017年新增921.9万平方米;2022年校舍面积达1776.1万平方米,较2017年新增497.6万平方米,实现了“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环境是校园”。如瑞金市为大力增加教育资源,切实解决中小学校大校额、大班额和幼儿园入园难、入园贵等老百姓高度关注的教育民生问题,2020年7月,启动实施16个校建项目,总投资21亿元,总用地面积1000余亩,总建筑面积约54万平方米,新增学位近3万个,有效解决了学位紧缺等问题,促进了区域教育提质增效。
B 坚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职教创新发展高地成为“赣州品牌”
日前,寻乌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与深圳市龙岗区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签署了协议,这是赣州教育深度融湾的一个举措。“2023年江西省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在赣州举行,这是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对赣州职业教育的充分肯定。
为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赣州抢抓机遇,扩资源、提层次、优结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探索“湾区+老区”职业教育联动发展新模式,成功举办了2022年“湾区+老区”职教创新发展大会,成立了深(圳)赣(州)职业教育联盟,全市14所职业院校分别与大湾区17所优质职业院校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实现了“专业有帮扶,校校有对接”的良好局面,为赣州建设区域性教育中心注入了鲜活力量。其中,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赣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深度合作办学,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对口协作协议。
除了扩大开放合作,赣州还深化产教融合,搭建企业与高校供需对接桥梁,成立赣州职业教育联盟、纺织服装产教联合体,全市各职业院校与550余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473个。近年来,通过全方位发力,赣州职业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市属3所高职院校成功入选第二轮省级“双高计划”项目建设单位,实现市属高职院校“双高计划”零突破;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曾璐锋勇夺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水处理技术项目冠军,该学院李德鑫勇夺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家具制作项目金牌。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赣县中等专业学校荣获一等奖,为全省中职学校中的唯一。如今,赣州职教创新发展高地成为“赣州品牌”,正朝着打造区域工匠摇篮的目标稳步迈进。
C 坚持推进改革创新,打造教育综合改革“赣州模式”
近年来,我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党建引领、德育筑基,在思政育人方面作出“赣州探索”。组建政治理论宣讲团,在全省率先构建8个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联盟体,开展覆盖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教研教学、思政活动、师资培训等一体化活动。创新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活动,评选52个研学基地,组织100万多名师生走进各类红色革命旧址,共征集视频1.17万条,互动量超过1亿,获评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举办的2023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项目。开展“赣南红”老兵宣讲团进校园宣讲、“红色故事我来讲”等活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同时,大力开展“五红”培根铸魂活动。红色教材“班班学”,全市各校全面开设课程,学习省教育厅编印的《红色文化》教材;红色歌曲“天天唱”,向全市各校推荐100首红色歌曲,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基本做到了每天唱红歌;红色故事“人人讲”,各校利用主题班会、早读、课后服务等,组织学生讲红色故事,全市组织20余万名学生参加“党的故事我来讲”活动;红色活动“月月有”,各校每月开展“红色日记征文”、红领巾讲解员风采大赛等活动,92.9万名学生参加了“寻找课本里的共产党员”活动,3000多名“红色小导游”利用节假日在各红色景区开展志愿讲解活动;红色文化“校校浓”,全市各校建设红色宣传栏、红色长廊、红色书屋等,浓厚校园红色文化氛围。如赣县区城关小学以“6+1”模式,开展了“传承红色文化 厚植家国情怀”为主题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在推进“五红”培根铸魂活动的基础上,积极创建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目前,全市共创建省级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13所、市级示范校50所,计划到2025年,创建150所市级示范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近年来,全市教师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2022年,全市教师达到13.86万人,教师培养补充机制创新力度不断加大。通过各种举措,每年为全市中小学校培养输送一批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教师。2022年,扎根教坛25个春秋、努力为山沟沟里的特殊儿童当好引路人的蒙芳,入选全国“最美教师”,像她这样呕心沥血育桃李的新时代教育筑梦人还有很多。近年来,全市1013名“最美园丁”“最美班主任”“育人标兵”获得通报表扬,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强化。
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构建推广“1+3+N”(即校园足球+跑、跳、投3项基本运动技能+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的校园体教融合发展新模式,有效促进了全市青少年健康成长。于都县采取体育项目订单式服务,全面开展足球、乒乓球、射击、冰雪等六大项目进校园;定南县全面推广以足球运动为主的体育项目进校园模式,聘请专业教练员团队开展校园足球普及推广;章贡区依托武术协会、足球协会、篮球协会等多个单项体育协会资源和力量,全面推进体育项目进入“四点半”课后服务时段并进行延伸教学。成功打造了“一县一品”“一校一品”优势项目,形成了如定南足球、举重,全南攀岩,安远摔跤,于都新长征中学射击、冰雪,赣州市第三中学排球和赣州市文清外国语学校田径、游泳等特色体育项目。
新时代新征程,我市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推进教育创新发展,区域性教育中心这张“名片”越擦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