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麻州振兴三重奏

  □记者张惠婷 特约记者刘兆春 通讯员刘沐笛

  “以前开会,得挨家挨户敲门请人,凑半天连张桌子都坐不满。”近日,站在新修的沥青路上,会昌县麻州镇桃丰村71岁的林伯感慨道,“现在好了,年轻人回来了不少,连山沟里的土蜂蜜都卖到北上广了!”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村庄空心化问题日益凸显。麻州镇16个行政村中,桃丰、小围、凤形窝等村是典型的“空心村”——常住人口不足50人,党员平均年龄超50岁,年轻人远走他乡,老人守着老房……这些村庄一度被按下了“静音键”。如今,伴随着一场由党建引领的振兴三重奏,这些“空心村”向新而行,“长”出蓬勃的希望。

  组织强基——

  从“单打独斗”到“兵团作战”

  “单村力量弱,抱团才能破局!”麻州镇党委书记姚平说。针对空心村“组织散、人心散”的问题,该镇将16个行政村按“地缘相邻、优势互补”原则,组建“东中西南”四大片区党建联盟,签订联建协议,让强村带弱村,形成“组织共建、资源共享、难题共解”的抱团发展模式,每月由强村牵头召开“振兴议事会”,共商发展大计。

  目前,四大片区党建联盟已开展联合党课、红色走读、志愿服务等活动53场,推动鱼菜共生、农产品仓储中心、湘江果蔬大棚等17个项目落地生根,解决发展难题41件。从“单打独斗”到“兵团作战”,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生动实践在各空心村渐次展开。

  面对土坯房整治难题,麻州镇以党建联盟为作战单元,构建“指挥部+党员突击队+责任田”体系,推动镇村干部力量下沉,分解攻坚任务,坚持夜访恳谈做通群众思想工作。联盟内建立“资源共享池”提高协作效率,跨村调配工匠、共享设备共计300余次。群策群力之下,该镇完成了全县首个土坯房整治样板村打造,全镇现已拆除土坯房155栋,总面积1.8万余平方米,正在进行土地平整、土方清运、建房审批等工作。

  人才兴旺——

  从“后继无人”到“群雁齐飞”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能光靠我们这些老人家!”凤形窝村老党员汪奶奶的担忧,被村里的退役军人罗金打破。通过驻村领导、党委书记、挂点党员县领导“三级叩门动员”,该村请回退伍军人、农技公司骨干罗金,目前罗金以跟班锻炼的形式参与村里工作。“我是吃村里百家饭长大的,得带乡亲们闯条新路!”罗金说。

  针对空心村人才断档困境,麻州镇创新“联村储备+三级叩门”机制,打破地域限制,建立跨村人才储备库,重点从带富能人、技术骨干中储备后备力量。通过这一机制,全镇已招引了9名包括罗金在内的年轻能人返乡任职,挑起空心村大梁,村干部平均年龄降低了7岁。从“后继无人”到“群雁齐飞”,空心村的振兴发展有了更多青春动能。

  同时,该镇开设了“田间学校”,通过“理论授课+基地实训+产业孵化”三级培育体系,定向培养特色种植、电商运营等技能人才。全镇共培育“新农人”26名,其中15人进入村“两委”,成为“带不走的智囊团”。

  产业造血——

  从“沉睡资源”到“增收活水”

  “托管后每亩成本省了110元,撂荒地全绿了!”小围村种粮大户老王喜上眉梢。桃丰、小围、凤形窝等村以农机或土地入股农事服务中心,由麻州镇州兴公司提供全程机械化农事服务,让空心村“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问题迎刃而解。

  在麻州镇,曾经“沉睡”的闲置资产、资源正焕发新生、身价倍增。该镇以党建联盟为纽带,推广“飞地经营”,整合空心村资金、资源打包入股,实施村企共建,打造了农事服务中心和冷链物流中心两大产业平台,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超百万元。

  “有了电商加直播助力,我们一天能卖出500斤土蜂蜜,直播间变成了致富田!”返乡青年曾祥兵举着手机在桃丰村的枫树盆山谷里穿梭。麻州镇深挖空心村“土特产基因”,打造了“桃丰林下蜂蜜”“凤形窝脐橙”“小围富锌大米”等原生态品牌,通过“能人直播+电商赋能”,持续壮大特色农业产业。活跃在镇里的15名“山货代言人”,领着村民干、带着村民赚,让藏在空心村里的山货借网线出城、借云端生金。

  “只要组织强、人才活、产业旺,村庄很快就能长出振兴的脊梁!”姚平自信地说。从“静音村落”到“诗与远方”,麻州镇用党建“红绳”穿针引线,推动一个个空心村向新“蝶变”,为乡村全面振兴写下生动注脚。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民生
麻州振兴三重奏
章贡区推动供水改造提质增效
安远“红色物业”营造和谐家园
图片新闻
定南无人驿站便民利民
东外街道开展双拥慰问活动
幸福流水线
“敲门行动”送知识 垃圾分类入万家
崇义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