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识得丹溪真面目

  □胡丹芳

  在武夷山与九连山的相拥处,遗落了一道时光的皱褶。皱褶的深处,蕴藏着一个群山簇拥、水系纵横的璞玉之乡,处寻乌最南,毗邻粤东北,远离闹市繁华,素有“有天冇日头”之说。此处“养在深闺人未识”,却深嵌着丰厚的历史,藏尽了山水之精华,其名“丹溪”。

  山是骨骼,水是血脉。山孕育着水,水滋润着山。山因水而常青,水因山而长流。神州大地,兼得雄山秀水、山水相生之地不多,丹溪幸属其一。丹溪境内,有千壑之水汇集成的明溪五条:清溪、丹溪、双溪、彭溪、岩溪;有百峰之力拱聚出的险嶂八座:鸾罗嶂、天紫嶂、宁姑嶂、笠麻嶂、黄毛嶂、沐皇嶂、林岭嶂、屏翰嶂。

  丹溪的水,是天上的水、灵动的水。它生于山之云、山之雾、山之岫、山之岚,落下即为泉、为溪、为瀑、为潭。丹溪的水,行迹无拘,或绕石而出、或抱山而行、或顺崖而奔、或卧谷而眠。丹溪的水,源静无染,其味微甜爽口,其色清冽淳澈,其质醇厚绵远,可直饮,可灌溉,可酿造,泉为“东江第一泉”,酒为“东江第一酿”。丹溪的水,泽域无疆,其生于鸾罗嶂、长于山顶湖,踉踉跄跄出天池、过丛林、跨平远、入程江、汇梅江、至韩江,无欲无求、不急不缓哺育着一河两岸两省的人们。

  丹溪的山,是世外的山、独放的山。山之形,有重峦叠嶂处的簇簇团团、绿浪翻滚,有奇峰林立处的千仞入云、山壁对峙。山之韵,其声在珮环暗鸣、竹风扫露之中,其色在翠凝墨洒、山花点幽之中,其神在眉峰忽聚、眼波俏盼之中。山之性,是璞玉未琢,是虚谷无名,是超然物外,从来只任闲云出入峰峦,放草木肆虐山谷,不管、不羁、不束、不择。山之名,在关隘、在驿道、在集市,那“穷山峻岭、路径多歧、声势阻绝”的虔南第一隘,那“一马长,二马驱,三马一过肚就饥”的茶马古道,那“鸾罗翠嶂入云巅”“未有舟车不愿停”“扶桑日出杳无边”的山顶集市,留下多少客家祖先来回迁徙的脚印和盐米商贩熙攘热闹的回响。

  丹溪,既承山水之灵气,必显古今之淳风。丹溪的山水,养育了一方质朴纯真、勤劳善良的客家人。时移今日,历经百年风雨积淀,驻留山川皱褶中的历史余温和生态精神,依然被客家人小心呵护。尽管面对逼入深山的速成化、规模化经济热潮,丹溪人也始终秉持“安享生态原本”的法则,顺应时节,朝耕暮耘,春种秋收,以山水灵气培育作物,以人工精神打造良品,慢慢付出、慢慢等待自然馈赠。如今,丹溪的山水,蒸出的红薯干玲珑晶彻、畅销县外,熏出的高山云雾茶鲜醇悠长、闻名四邻,吐出的岑峰窖酒淳绵柔顺、堪比茅台,冒出的香菇、木耳、灵芝、蝉花等,无不汲尽雨露甘霖之精髓,绿色珍肴,不胜枚举。

  然,民间的“本纯”诚如一滴清水,如若要让这滴清水不被时代潮流冲逝,当需政府硬壳政策的承载和庇护。当地政府极倾心于对生态的保护,顺应民本、尊崇自然,不断完善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和呵护,为生态培根、为森林铸魂。尤其面对丹溪如此优渥厚重的森林资源,亦能深悟“舍得”之道,屏蔽“竭泽”之举,始终护得丹溪山水的一方清宁、一方纯净、一方完整。

  如今的丹溪,是远古的丹溪,亦是现代的丹溪;是富裕的丹溪,亦是朴实的丹溪。丹溪这块璞玉,成了寻乌生态文明建设中一枚精致的标本。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开放型经济
   第05版:工业
   第06版:文化
   第07版:赣江源
   第08版:悦读
陪着樱花过年
识得丹溪真面目
带老母亲逛街
春鸣
种在灵魂深处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