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九路
岁月倏忽,往事已矣。有些事,藏在心里久了,就变成了故事。每一个故事或是一粒种子,在悲欢离合的缝隙中发芽、生长,扎根于灵魂的最深处。在短短千字的散文《背影》中,朱自清先生四提“背影”,四次泪流,“背影”成为先生忘不掉的记忆。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再读先生的《背影》,心弦波动,文中的“我”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而父亲的“背影”又何尝不是根植在我灵魂深处的记忆?
年少读《背影》,只觉是一幅父子情深的悲凉画面,令人感动且伤感。如今细读,观照自我,方觉这是一个中年人在经历生活打磨后与过去生活的和解,是一次成熟的标志。此刻,我静坐一隅,以一颗纯粹的心,来深味父亲的“背影”。
父亲壮年离乡至今已24载,一朝出门去,归来已白头。父亲领着母亲用最大的努力支撑整个家庭的运转,用打工的收入供养年迈的爷爷奶奶,呵护我和弟弟的成长,支付叔叔和姑姑的学费、生活费……父亲是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大树,无奈岁月不饶人,近年来父亲备受痛风和颈动脉斑块困扰。可他依旧不愿放下工作,生怕自己成为我们的麻烦。然而他不知道,他早已用行动为我们树立了一座碑,大叔、小叔多次在家庭群里发出:“大哥,南昌、福州永远是你的家。”我和弟弟反复劝说:“子女在哪,哪里就是家!”所幸上天眷顾,我们还有机会报答父母的养育恩情。弟弟、弟媳在小家初稳的情况下,与我们一道,在我家的附近择了一处带小院的两层半小楼,以此作为父母将来的养老之地。楼买下后,父亲居然出乎意料地到我家小住了几日,我带他去看房子,短暂的欣喜后,他居然有些闷闷的。我送他进站,看着他拖着长期痛风的病脚,挪进站台直到消失,我知道有些话我必须直接表达:“爸,这几日你也看见了,你的女婿、我的善良的公公婆婆,对于未来你们来全南安家没有异议,你还有什么担心的呢?”我编了一条微信给他。片刻后,父亲回了我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装修的钱我来想办法。”那一刻我泪满盈眶,我终能许你以心安,不再漂泊。
有人说,离别是为了让你明白曾经有多么珍贵,而离别于我,承载的永远是何时能团聚的希冀。1997年2月14日,我眼睁睁地看着,看着穿着蓝色中山装的父亲,爬上了一辆三轮车,随他一起消失在清晨冷风中的,还有一个红白相间的格子编织袋,那是当时村里外出务工人员的标配。那一刻我掩面痛哭,我和弟弟成了名副其实的留守娃,聚少离多的日子成了这些年我们一家四口的生活常态。
我和弟弟大学毕业后,我在县城做老师,弟弟在浙江的一家医院做医生。成为母亲后,因为不想离别,我拒绝了父母帮我把娃带回南康的好意。我曾问过父亲,当初为何放弃安稳的生活外出务工,父亲摸了摸头道:“如果我不放弃,你的叔叔、姑姑就没钱交学费;建新房是你爷爷的愿望,他们老了我不能等;你们的成长也需要钱,当年家里将粮食、半大的猪都卖了来凑钱,因为欠亲戚的钱人家急用……”而这是父亲从来没有提到过的,只有母亲偶尔发牢骚会说,跟你爸钱没少赚,却看不见钱用在自己身上。父亲带着领着一家人,跳出了一个一个的“坑”,我的老家地处江西南部的群山之中,山高林深,地名都是自带“坑”字的,蕉坑、东坑、西坑、瑞坑、黄坑……哪怕在20世纪90年代,勤劳耕种依旧是这里人们生活来源的主要依仗。虽然爷爷是个有远见的人,但把父亲供到高中毕业、学医、成家,已是耗尽全力,如果没有父亲的接棒,在没有助学贷款的年代,叔叔、姑姑们的学业何以为继将是未知。
父亲用真情实意的付出,造就了兄友弟恭、父慈子孝的好家风,更在我们的心中埋下了责任的种子,让我们在人到中年时,更知如何供养渐渐年迈的双方父母,如何言传身教地养育下一代。杨绛先生有一句名言:“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感恩父亲在我灵魂深处种下的“背影”,让我懂得人生最该珍惜的是亲人相聚相守,感恩父亲撑起一片天,让我不惧怕风霜雪雨,坦然地前行,感受人生最曼妙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