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悠悠古桥

  □殷文倞

  我从小很喜欢桥,特别是喜欢站在桥上看风景。

  信丰县虎山乡有许多座古桥,其中最著名的当然首推玉带桥,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虎山,古名壶山,因形似一只巨虎而得名。虎山是信丰、安远、定南三县的交界山,称为一山“骑”三县,它海拔1015.7米,是信丰县的最高峰,山高林密,流水潺潺。虎山乡位于信丰东南部,离县城51公里,是信丰最边远的乡镇之一。我离开虎山已经36年了,那里优美的风景,纯朴的民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我记忆最深刻的还是那里的古桥,特别是那两座最有特色的古廊桥,当地人称为瓦桥。

  1982年的秋天,我大学毕业分配在虎山中学当老师,从安西坐班车去虎山,45座的班车挤满了七八十号人,而且我买的是站票,20多公里的路程竟走了一个多小时,到达虎山公社大门口时,我的双腿被挤得麻木,几乎站不稳了。这时,中学的郭主任带了几名学生来接我,帮我搬行李。刚走了两百多米的马路,便经过一座廊桥,中学便在对面的桥头,这是我第一次走过并认识古廊桥。这座廊桥在虎山圩下游,学校旁边,是中学师生和小寨、中心村禾树园等老表通往虎山圩(又称隘高圩)的必经之路。廊桥是一座二礅三孔的廊式拱桥,全长八十米左右,桥面铺装横木,上面是木结构的长廊,并盖上青瓦,两边装有两排长木供人休息入座,两端有桥头堡,建筑年代不详,大约建于清代。

  从此,我就与此桥有缘,每天从晨跑到傍晚散步,我都要经过它,它与我的生活密切相关,全校师生也是如此。因是廊桥上面盖了瓦,自然能遮风挡雨。当时,许多学生下课后喜欢聚在桥上休息嬉闹,尤其是逢圩的日子,桥上有几位小贩在那摆摊,卖瓜子、豆饼、油果之类的小吃,像个小街市,热闹得很。每到周末,学校师生回家去了,廊桥上才有了安静。因我是外乡人,很少回家,所以这个时候,我常常独自一人站在桥上,看着桥下的流水奔腾不息,凝望着高高的虎山岽和遥远的天边。学校旁边的水轮泵站上下,水流湍急,河水清澈见底,夜晚我常常枕着哗哗的河水入眠。每到夏天,这里简直就是个天然浴场,圩上的居民和学校的师生,都在此游泳洗衣,热闹非凡。

  三年后的春天,一纸调令我离开了虎中,也离开了我心爱的廊桥。那天学校开了欢送会后,学生们知道我要走了,许多人拿着买来的小笔记本之类的礼品,蜂拥着追到廊桥上来。望着这些稚气可爱的脸和不舍的眼神,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涌了出来,心灵的内疚撕裂着我。此时我想起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有人告诉我,虎山中学附近修了座水泥大桥,原来这座古廊桥被拆除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心疼了好几天!

  另一座更著名的古廊桥自然是玉带桥,刚到虎中的时候,常听同事们说起,但一直没机会去一睹芳容。刚好在县志办工作的许老师写信我,说续修县志需要有关玉带桥的资料,他年纪大不太方便来,叫我抽空去看看玉带桥,把桥的情况,特别是桥上有文字的东西抄下来,最好有照片寄给他。

  一天周末,我请当地的郭老师做向导,我俩骑自行车,游览了玉带桥。初次见玉带桥,我确实被它的气势雄伟、奇特的构造和美丽的造型所震撼。玉带桥又名“凤岐桥”,建于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由当地富翁余凤岐募资所建,位于虎山乡中心村的虎山河上,因其弧形如玉带飞跨于崇山峻岭之中,凌驾于滔滔激流之上,故名。该桥平面呈“C”字形,南北纵向横跨虎山河,桥全长81.8米,宽4.5米,桥面用灰麻条石和鹅卵石铺成,两端各建有桥头堡,屋面为悬山式,青瓦覆顶,两端和中间各建砖木结构的九脊翘角堡停,中间堡亭兼神庙,并设有神龛,有佛像供人祭拜。桥身为当地盛产的坚固砾石砌成,造型为三拱两墩桥,桥墩为船行。规模如此宏大的石拱屋廊桥,无论是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还是建筑工艺,都是极高的,可与赵州桥媲美。古时,玉带桥为信丰通往广东和平、兴宁等地的交通要道,已历经200多年的风雨,桥体仍然坚固如初。

  当时,我把桥上横额上、石柱上刻写的对联,以及墙上一首用木炭写的无名诗:“远近闻名玉带桥,两岸峻峰入云霄,奔腾河水泻千里,玉带飞锁两山腰。”抄了下来寄给了许老师,可惜当时没有相机,没寄去相片。2005年,虎山乡政府筹措了一部分资金,对玉带桥的桥面以上部分进行维修。当时桥头堡两边要征集楹联,本人的一副有幸被选上,现刻在南边:“赣粤联姻牵玉带,商贾如云跨长虹。”北边的是罗健枫老先生所撰:“玉脱碧水润春色,举腾银龙壮群山。”

  关于玉带桥,当地民间有个美丽而悲壮的传说:此地的虎山河水深湍急,波涛汹涌,驿道两岸如隔千里,行人靠船摆渡过河,颇为艰难,船翻人亡的事时有发生。为方便来往客商,造福一方百姓,当地富翁余凤岐倾其所有家产,在此建桥。在余凤岐的艰辛努力下,玉带桥终于竣工,但他却因操劳过度一病不起,含笑离开了人世。后来人们传说余凤岐的造桥善举感动了神明,他逝世后几十年,转世在大庾的戴家出身,长大后考上了状元……为了纪念他的功德,民间又把玉带桥称为“余戴桥”。

  目前,一条寻全高速在古桥的上空穿山而过,车辆在疾驰行驶。古桥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它仍然是一座历史丰碑,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更是当地乡村旅游的一个著名景点。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但除此之外,民间最普遍的善举还是修桥修路,在人们的心中,桥也许不仅仅是便于通行,更便于沟通心灵……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时事
   第05版:知行
   第06版:文化
   第07版:赣江源
   第08版:广告
华屋红,华屋绿
悠悠古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