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犹赶制“新国标”头盔

  □赖圣坊 凌乐瑞

  “随着‘新国标’的实施,我们对安全头盔的制作工艺进行了相应调整,让各项参数符合新规的同时,让头盔的安全性进一步提高。”近日,位于上犹县工业园的赣州溢联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几条生产线火热运转,《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乘员头盔国家强制性标准》编制组成员、赣州溢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曾长龙边说边忙着查看“新国标”安全头盔产品的生产情况。

  “自2020年4月以来,电动自行车头盔需求量猛增。近两年,我国电动自行车头盔生产企业,从100多家猛增到500家以上,头盔日产能由20万顶,推高到100万顶左右。”曾长龙说,随着头盔国家新标准实施,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纷至沓来,这几天工人们都在加班加点忙生产,产品提标提质带来企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7月1日起,《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头盔》(GB811-2022)强制性国家标准正式实施,这是电动自行车乘员头盔领域的第一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对固定装置稳定性、佩戴装置强度、吸收碰撞能量、耐穿透、护目镜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根据头盔的适应对象,“新国标”将头盔分为A类盔和B类盔,A类盔为摩托车乘员头盔,适用于摩托车乘员和电动自行车乘员;B类盔为电动自行车乘员头盔,仅适用于最高时速不大于25km/h的电动自行车乘员。

  “这一标准的出台,填补了我国电动自行车头盔标准空白,也对头盔生产有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制作工艺和测试标准、安全性能等各方面都需要提标提质。”曾长龙介绍,“同时,我们作为国内安全头盔领域的领军企业,有足够的技术支撑,新规的出台对我们整体发展是有利的。”

  “在冲击测试中,新标准比老标准要求更加严格,达到了6.0米/秒,冲击速度更快更强,保护头部的要求也会更高,所以需有更好的头盔外壳和内部冲层起到保护作用。”在该公司实验室,公司测试工程师崔斌一边仔细对“新国标”头盔进行穿刺、撞击等测试,确保各项数据能符合国家新标准,头盔质量能满足市场需求,一边向笔者介绍。

  走进该公司展厅、设计室,处处可见不同样式的头盔样品,种类高达数百款,从小恐龙、蜘蛛侠等花纹造型可爱的儿童头盔到普通摩托车头盔以及带有智能通话功能的城市智能通行头盔,各种造型和功能的头盔应有尽有。据了解,该公司研发生产能力极强,在产品设计创新、工艺流程、生产制造和外贸业务上具有很大的优势,拥有各类专利及注册商标50多项。根据市场需求,该公司制造的头盔符合国内标准、欧洲标准、美国标准、加拿大标准、澳大利亚标准以及国际标准,为世界各地的众多客户长期供货。

  “我们已成为全球安全头盔前3强的企业,除了赣州上犹外,在广东省深圳市和中山市还有工厂,公司决定把上犹公司作为企业总部,所以我们也属于赣州市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之一。”该公司运营总监李松生说,“作为供货商,我们与饿了么、美团、雅迪、新日、台铃、小牛、顺丰等国内数十家大型外卖快递业公司都有合作,并有自己的电动车头盔品牌‘晓安’,年出货量超过1200万顶。现在生产线上生产的‘新国标’头盔,就是来自雅迪电动车的一批订单,现在产能大概在每天1.5万顶。随着‘新国标’全面实施,预计接下来订单量还将持续上涨。”

  “从宏观来说,头盔‘新国标’的实施,对于平时佩戴头盔出行的市民来说有更强的保护作用,那些为压缩成本,生产和销售劣质头盔的厂商,必将面临更大的监管压力。我局也将加大对县内头盔生产企业、头盔销售商家的监管力度。”上犹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薛飞说,当地正在开展整治低端劣质、“三无”头盔产品专项行动。

  面对超3亿辆规模的电动自行车市场,头盔生产企业迎来了新的商业机会,而以溢联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头盔生产领军企业,在努力通过技术创新和诚信经营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的同时,也让行业发展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
   第04版:上犹新闻
   第05版:客家摇篮拍客家·民生
   第06版:综合
   第07版:赣江源
   第08版:科教
存储“绿水青山” 收益“金山银山”
科技赋能就业服务
规范居民小区管理
图片新闻
流动党员有“家”有“为”
推动工伤保险事业发展
上犹赶制“新国标”头盔
特色产业绘就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