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惠婷
质量安全是医院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在赣州市人民医院(南方医院赣州医院),有一群辛勤耕耘在疾病分类工作中的“病案编码员”。虽然他们的工作鲜为人知,但对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却十分重要。“我们充当着翻译者、质控者的角色,通过准确规范的疾病诊断和手术操作编码,客观真实地反映出疾病的诊疗过程,为医疗质量监测、医疗保险支付、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精确、可靠的数据支持。”近日,该院医务部病案室专家陈艺源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陈艺源是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一名资深“病案编码员”。今年2月,他被派驻到赣州市人民医院(南方医院赣州医院)参与共建帮扶工作,至今已编码约9000份病案。他表示,愿尽己所能,推动两院病案管理的同质化、规范化发展,让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发出更加响亮的“病案声音”。
“病理诊断:管状腺瘤;疾病编码:M82110/0……”这是一份陈艺源编码完毕的电子病案,上面记载了医务人员对疾病的观察诊断、所施医疗方法及其医疗效果。陈艺源介绍,由世界卫生组织机构编制的“国际疾病分类”(ICD)系列,是医疗机构统一采用的一种病案编码规则。目前在我国广泛使用的ICD-10,编码量达6.8万个。作为病案编码员,必须认真学习最新的ICD知识,不断提高病案阅读能力及编码质量。
共建工作开展以来,赣州市人民医院(南方医院赣州医院)医疗业务量节节攀升,病例病种更加丰富,这对编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医院月出院患者约1.2万人次,他们的病案都要及时进行编码。”陈艺源告诉记者,他所在的病案室,通过完善编码系统功能、开展编码业务进修培训、与临床科室加强编码交流等方式,持续提升编码员的能力水平,大家的编码效率和准确率有明显提高,为医院病案管理、医疗服务的高质量发展贡献着力量。
病案编码员在日常中还有一项工作,就是对医院的医疗数据进行把关,发挥质量控制的作用。陈艺源说:“一份病案中主要诊断、主要手术的选择是否正确,有没有漏填诊断、手术或操作,这些都是我们重点要看的。”以上种种,并不是通过编码员就能实现,临床诊断写得准,病案编码才能编得准,二者相辅相成。因此,病案室与临床科室的沟通十分重要。“编码员须具备一定的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临床医生所书写的诊断术语及名称;还可以向临床医生普及ICD基础知识与要求,帮助临床医生书写更规范。临床医师已作出明确诊断,但书写格式不符合ICD规则的,编码员可按规则进行修订。对部分疑难编码问题,编码员可与临床医生共同分析解决。”陈艺源介绍道。
陈艺源透露,为促进临床工作与编码工作的有效结合,赣州市人民医院(南方医院赣州医院)安排所有新入职医生轮转病案室两个月,学习如何规范填写病案首页;每月定期在全院企业微信群公布“错题本”,指导大家规范编码。目前,病案室已带教新入职临床医师32人。
内培也要外联。今年3月,南方医院赣州医院组织全市医疗机构线上参加“北京编码提高班”;6月,南方医院赣州医院举办赣州市首届病案编码知识技能竞赛;10月,南方医院赣州医院组织专家团队赴各县(市、区)医院开展病案质量管理、调研及协作交流活动……陈艺源说,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实践,不仅有助于南方医院赣州医院做好病案管理及编码工作,也激发了全市各级各类医院病案管理队伍学业务、练内功的动力。
“病案是重要的医学信息资源,凝结着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劳动和智慧。”陈艺源表示,接下来,病案室将继续推进病案信息开发利用,对历史病案进行数字化翻拍,方便医务人员临床、科研和教学。“让病案管理更高质高效,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