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代青年的呼吁”

——重读巴金长篇小说《家》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版

  □李伟明

  最初读到巴金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家》,还是在乡下读中学的时候。那时能接触到的“闲书”太少,即使是这么一部严肃的作品,也读得津津有味,至今有些情节还记得比较清楚。比如丫头鸣凤投湖自尽的情景,令人为之叹息;高老太爷临终时突然改变主意,取消了觉民的婚事,让人感到这个顽固的老人其实也不是那么坏;觉新的妻子因为家人信“血光之灾”的迷信被迫迁到城外生小孩而失去生命,使人对觉新的“不抵抗”既同情又悲愤……一部小说能在几十年后仍被读者记住这么多情节,足以说明它是成功的。也正是因为觉得它值得再读一遍,所以,在几十年之后,我把这部作品又读了一遍(手上的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 

  《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巴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巴金将之与后来陆续完成的另外两部长篇《春》《秋》统称为“激流三部曲”。 

  我总觉得,优秀的作家必定是具备写作天赋的。很难想象,这部作品出自一位二十七岁的青年之手。而巴金在这个年纪就达到了创的巅峰,这也说明,文艺创作与年龄没有太大的关系。只要思想成熟,年龄不是问题。早慧者很年轻便可取得骄人的业绩,而思想幼稚的人,即使活到百岁,对想不明白的道理依然想不明白。作为读者,十几岁时读这本书,未必有多深的领悟。如今重读,虽然在理解上与当年会有所区别,但主要感受还是没有太大的改变。 

  巴金在附录的《关于〈家〉》(“十版代序”)说道:“所以我要写一部《家》来作为一代青年的呼吁。”正如作者所言,读完这本书,感到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确实是“一代青年的呼吁”,作者对旧制度的诅咒、对新生活的向往跃然纸上。作品再现了一代人的生存环境,让我们直接感触到了百年前少数觉醒者的体温。 

  故事围绕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展开。他们三人,感情深厚,但性格各异。觉新是典型的乖孩子,逆来顺受,奉行“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觉民有自己的想法,向往自由,但比较稳重。觉慧思想最激进,对旧制度的反抗也最直接最强烈,当然也有其幼稚的一面。相比之下,觉慧是《家》的男一号。最后,他勇敢地离家出走,远赴上海,让人在他身上看到一线希望。 

  觉慧努力接受新思想,对旧制度充满厌恶。在百年前,这是进步青年的典型。当他被爷爷一句话就关在家里不让出门时,他常常咒骂生活,“相信将来总有一天一切都会翻转过来,那时候他所憎恨的一切会完全消灭”(第十一章)。高老太爷去世后,家里人请巫师装神弄鬼,觉慧更是单枪匹马面对面与家里人对抗,勇气非凡。他的抗争贯穿全书始终。同时,他是个“人道主义”者,出门不坐轿(因为讲究人人平等),看不惯家人烧龙灯(伤了玩龙灯的人,见第十八章)。当然,这些想法也许是肤浅的,因为,在那个年代,轿夫需要出卖体力养家糊口,玩龙灯者也需要靠被人捉弄而得到赏钱。如果只是简单地依靠不消费来体谅他们,显然事与愿违,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不仅觉慧在呼吁,其实,包括几名女性青年也在思索。鸣凤虽然只是个服侍人的丫头,但她也会思考自己的归宿。小说第四章用较大的篇幅描述她的心理活动,让人仿佛回到那个无可奈何的年代、看不到希望的年代。觉慧的琴表姐也是个觉醒的女性,第五章写她为了争取去男学堂读书,试图说服母亲张太太。张太太并不算顽固守旧的人,却不敢轻易答应这事。现在看来,男女同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在那个年代,新生事物在腐朽的环境中冒出头来,随时面临被扼杀的命运,真是不容易。即使是淑贞这样的小姑娘,也会几次偷偷向母亲发问:“做一个女子为什么就应该嫁到别人家去,抛弃了自己所爱的人去陪伴别人呢?”这个问题,在城市化的今天终于不再是社会问题了,男女平等也是当今社会的正常现象。回首先人的所思所想,就能感受到,社会的进步,也许不见得有多快,但希望总是有的。 

  说到社会进步,还想起作品第二十章写到的一场战斗。省里的督军与张军长干起来了,枪战给城里的百姓带来惶恐与无奈。和平年代的人不觉得和平的珍贵,只道这是寻常事。其实,看看历史就知道,生活在和平环境的人是最幸福的,和平太需要人们呵护了。在第二十一章写督军因为战败宣布下野,城里的报纸态度开始改变,“虽然仍旧替那位宣布下野的督军说好话,但是同时对敌军也取消了逆军的称呼,不再称某逆、某贼,而改称某军长、某师长了。而且从前发过通电痛陈某逆、某贼的罪状的商会和拥护旧礼教的团体,如今也发出通电欢迎某师、某公入城了。”这一节颇有意思,虽然纯属小插曲,但平添了很多意味。我想,没有谁愿意生活在朝不保夕的乱世,天下太平时,人们应该庆幸,也应当时时记取:社会的进步,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作品时有提及高氏大家族各房内部斗争,但未见展开,也未见更具体的表现。这是觉慧要逃离这个“家”的另一个原因。觉民、觉慧包括其他年轻人对这种“家”反感,可又为什么不敢轻易离开它?其实,根本之处,还是在于经济上的不独立,导致人身无法得到真正的解放。今天的年轻人为什么不存在这种情形?今天的女性为什么能够和男性实现平等?因为财务自由了,人与人之间可以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了。经济问题是基础性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谈得上更多的自由与幸福。而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回听巴金先生百年前代表青年发出的呼吁,我们当可感知,自由,是来之不易的;希望,终究是存在的。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重读巴金长篇小说《家》
~~~——《课文背后的红色故事》读后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
   第04版:综合
   第05版:时事
   第06版:文化旅游
   第07版:文化悦读
   第08版:文化红土
读诗词品诗意
“一代青年的呼吁”
一本具有多元价值的书
“淡人”拉里——读毛姆《刀锋》
朗读的力量